千金方 - 疔肿第一

(论一首方二十九首 证十五首灸法一首)

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二气更相击怒,当是时也,必有暴气。夫暴气者,每月之中,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壅隔,营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至于疔肿,若不预识,令人死不逮辰。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遁。

凡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得入针孔中。若不达疮内,疗不得力。

又其肿好着口中颊边舌上,见赤黑如珠子,碜痛应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

一曰麻子疔,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麻,勿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乌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隐隐微疼,忌瓦砾砖石之属。

三曰雄疔,其状 头黑 ,四畔仰疮 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室。

四曰雌疔,其状疮头稍黄,向里 亦如灸疮,四畔 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室。

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 ,四边有 浆起,如赤粟米,忌火炙烁。

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则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如未满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 。忌嗔怒蓄积愁恨。

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看,并嫉妒人见之及毒药。

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黑粟粒起,忌食咸物。

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 ,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

十一曰刀镰疔,其状疮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烁,忌刺及镰刀切割铁刀所伤,可以药治。

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

十三曰牛拘疔,其状肉 起,掐不破。

上十三种疮,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所忌者不得犯触,犯触者即难疗。其浮沤疔、牛拘疔二种,无所禁忌,纵不疗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同,皆以此方疗之,万不失一。欲知犯触之状,但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也。

治十三种疔方∶

用枸杞,其药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凡四时初逢建日,取叶子枝根等四种并曝干。若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和大良,如不得根据法采者,但得一种亦得,用绯缯一片以裹药,取匝为限,乱发鸡子大,牛黄梧子大,反钩棘针二十七枚为末,赤小豆七枚末,先于绯上薄布乱发,以牛黄末等布上曝,即卷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中急火熬令沸,沸定后自干,即刮取捣为末,绢筛以一方寸匕,取枸杞四味合捣,绢筛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为三匕令相得,又分为二份,早晨空腹酒服一份,日二。

齐州荣姥丸
凡是疔肿皆用治之方。

牡蛎(九两烂者) 钟乳 枸杞根皮(各二两) 白石英(一两) 桔梗(一两半) 白姜 石?(一斤,软黄者)

上六味各捣,绢筛合和令调,先取伏龙肝九升为末,以清酒一斗二升搅令浑,澄清取二升和药捻作饼子,大六分,浓二分,其浊滓仍置盆中,布饼于笼上,以一幅纸藉盆上,以泥酒气蒸之,仍数搅令气散发,经半日,药饼子干,纳瓦坩中,一重纸,一重药遍布,勿令相着,以泥密封三七日,干以纸袋贮置干处举之。用法以针刺疮中心深至疮根,并刺四畔令血出,以刀刮取药如大豆许纳疮上。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轻者一二度着,重者二日,根烂始出。轻者一日半日烂出,当看疮浮起,是根出之候。若根出已烂者,勿停药仍着之,药甚安稳,令生肌易。其病在口咽及胸腹中者,必外有肿异相也。寒热不快,疑是此病,即以饮或清水和药如二杏仁许服之,日夜三四服,自然消烂或以物剔露根出,即瘥。当看精神,自觉醒悟。合药以五月五日为上,七月七日为次,九月九日,腊月腊日皆可。若急须药,他日亦得。修合须清净烧香,不得触秽,无令孝子、不具足人、产妇、六畜鸡犬等见之。凡有此病者,忌房室、猪牛鸡鱼、生韭葱蒜、芸苔胡荽葵、酒醋、面等。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汤和药服并如后方,其二方本是一家,智者评论以后方最是真本。

赵娆方
姜石(二十五两) 牡蛎(十两,崔氏作七两) 茯苓(三两) 枸杞根皮(四两)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水一斗半,煎取五升,去滓,纳狗屎(崔氏云尿)二升,搅令调,澄取清和前药熟捣,捻作饼子阴干。病者以两根刃针当头直刺疮,痛彻拔针出,刮取药末急纳疮孔中,勿令歇气,并遍封疮。头上即胀起,针挑根即出。重者,半日以上即出,或已消烂。根挑不出亦自瘥,勿忧。其病在内者,外当有肿相应,并皆恶寒发热,以水半盏,刮取药如梧子大五枚和服之,日夜三服,即自消也。若须根出,服药经一日,以鸡羽剔吐,即随吐根出。若不出,根亦自消烂。在外者,亦日夜三度敷药,根出后常敷勿住,即生肉易瘥。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研药末一钱匕,和枸杞汁一盏服之,日二三服。并单饮枸杞汁弥佳。又以枸杞汁搅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合讫即可用,不待干。所言白狗屎是狗食骨,其屎色如锻石,故言白狗屎也。如预制取,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腊月腊日尤良神验。或有人忽喉中痛,乍寒乍热者,即是其病,当即以此疗之。无故而痛,恶寒发热者,亦是此病,但根据前服之,立瘥。前后二方同是一法,其用相同,亦主痈疽,甚效。

治疔肿病,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方∶

胡麻 烛烬 针砂(等分)

上三味为末,以醋和敷之。

又方 锻石(三分) 马齿菜(二分)

上二味捣,以鸡子白和敷之。

锻石乃壮火之余烈,善破阴毒恶疮。《本经》有疽疡瘙热恶疮死肌之治。马齿菜散血消肿;鸡子白清气解热,能使疔肿外出。勿以贱而忽诸。

又方 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立愈,神效。(一云涂黄土)。

又方 鼠新坌土,以小儿尿和敷之。

又方 铁衣未,以人乳汁和敷之立愈。

又方 小豆花为末,敷之瘥。

又方 以人屎尖敷之,立瘥。

又方 以四神丹一枚,当头上安,经宿根即出矣。

治一切疔切疔肿疔肿方∶

用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不过十度,根即拔,神良。余以贞观四年,忽口角上生疔肿达耳,予令?十日不瘥。余以此药涂之,得愈。以后常作此药以救人,无不瘥者,故特论之以传后人。疔肿方千首,皆不及此,虽齐州荣姥方亦不能胜此物之造次易得也。

又方 取铁浆,每饮一升,立瘥。

又方 腊月猪脂以面和,封上瘥。

又方 蒺藜子一升烧灰,酽醋和,封上经宿便瘥。或针破头,封上更良。

又方 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五日内瘥。

玉山韩光方
韩光,治疔肿人也。贞观初,衢州徐使君访得此方。

用艾蒿一担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锻石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良。贞观中用治三十余人,得瘥。故录之。

鱼脐疔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可针刺之,若不痛即杀人,治之方∶

以腊月鱼头灰和发灰等分,以鸡溏屎和敷上。此疮见之效否即杀人。(《外台》不用发灰,用鸡子清和敷)。

又方 以寒食饧敷之良。若硬者,烧灰涂贴即瘥。

治鱼脐疮,头白肿痛不可忍者方∶

先以针刺疮四畔,捣白苣汁,滴着疮孔内。

又方 水獭屎敷,大良。

治赤根疔方熬白粉令黑,蜜和敷之良。

又方 以新坌鼠壤,水和涂之,热则易。

又方 马牙齿捣末,腊月猪脂和敷之,根即拔。烧灰用亦可。

犯疔疮方∶

芜菁根 生铁衣(等分)

上二味和捣,以大针刺作孔,复削芜菁根如针大,以前生铁衣涂上刺孔中,又涂所捣者封上,仍以方寸匕,绯帛涂粘贴。有脓出即易,须臾,拔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醋滑、五辛、陈臭、粘食。

又方 刺疮头及四畔令汁尽出,捣生栗黄敷上,以面围之,勿令黄出,从旦至午,根拔矣。

又方 以面围疮如前法,以针乱刺疮,铜器煮醋令沸,泻着面围中令容一盏,冷则易之,三度,根即出。

又方 取蛇蜕皮如鸡子大,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滓,顿服,立瘥。

又方 烧蛇蜕皮灰,以鸡子清和涂瘥。

又方 取苍耳苗捣,取汁一二升服之,滓敷上,立瘥。

灸方
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

目录

诸论

论大医习业第一 论大医精诚第二 论治病略例第三 论诊候第四 议处方第五 论用药第六 论合和第七 论服饵第八 论药藏第九

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妊娠恶阻第二 养胎第三 妊娠诸病第四 产难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胞胎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

妇人方中

虚损第十 虚烦第十一 中风第十二 心腹痛第十三 恶露第十四 下痢第十五 淋渴第十六 杂治第十七

妇人方下

补益第十八 月水不通第十九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上少小婴孺方上

序例第一 初生出腹第二 惊痫第三 客忤第四 伤寒第五

上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 痈疽瘰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

上七窍病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唇病第五 齿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疾第八 面药第九

风毒香港脚方

论风毒状第一 汤液第二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诸膏第五

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诸风第二 贼风第三 偏风第四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

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辟温第二 伤寒膏第三 发汗散第四 发汗汤第五 发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发汗吐下后第九

伤寒方下

伤寒杂治第十 劳复第十一 百合第十二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 伤寒发黄第十四 温疟第十五 诊溪毒证第十六

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症积聚第五

胆腑方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万病丸散第七

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

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风癫第五 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

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脾虚实第二 脾劳第三 肉极第四 肉虚实第五 秘涩第六 热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湿痢第九 小儿痢第十

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 呕吐哕逆第五 噎塞第六 胀满第七 痼冷积热第八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肺虚实第二 肺劳第三 气极第四 积气第五 肺痿第六 肺痈第七 飞尸鬼疰第八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大肠虚实第二 肛门论第三 皮虚实第四 咳嗽第五 痰饮第六 九虫第七

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肾虚实第二 肾劳第三 精极第四 骨极第五 骨虚实第六 腰痛第七 补肾第八

膀胱腑方

膀胱腑脉论第一 膀胱虚实第二 胞囊论第三 三焦脉论第四 三焦虚实第五 霍乱第六 杂补第七

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淋闭第二 溺血第三 水肿第四

痈肿毒方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 瘾疹第五 瘭疽第六

痔漏方

九漏第一 空青商陆散 肠痈第二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 恶疾大风第五

解毒杂治方

解食毒第一 解百药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蛊毒第四论 胡臭漏腋第五 脱肛第六 瘿瘤第七 阴第八

备急方

卒死第一 蛇虫等毒第二 诸般伤损第三 火疮等证第四

食治方

序论第一 果实第二 菜蔬第三 谷米第四 鸟兽第五

养性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法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

脉法

平脉大法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指下形状第三 五脏脉所属第四 分别病形状第五 三关主对法第六 五脏积聚第七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何时得病第九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

针灸上

明堂三人图第一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针灸下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头面第一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风痹第四 热病第五 瘿瘤第六 杂病第七 妇人病第八 小儿病第九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