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数在腑。脉迟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脉经》作出于肝。)脉小血少,病浮,病在肺。脉大而坚(扁鹊云∶小而紧,)病在肾。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沉细滑疾者热。脉迟紧为寒。(《脉经》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又云∶病浸淫疮。)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脉累累如贯珠不前,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太素》作滑)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
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
动为痛为惊。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脉大寒热在中。脉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浮而大者,为风,又为中风头重鼻寒。浮而缓者,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滑而浮散者,瘫痪风。滑为鬼疰。
涩而紧痹病。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大坚疾者,癫病。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紧而急者遁尸。洪大者,伤寒热病。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细滑,伤饮。迟而涩,中寒有结。快而紧,积聚有击痛。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迟而滑者,胀。盛而紧者,胀。弦小者,寒。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胃反。迟而缓者,有寒。微而紧者,有寒。沉而迟者,腹脏有冷病。微弱者,有寒少气。实紧,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难治。)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缓而滑,曰热中。
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浮而绝者,气病。大而滑者,短气。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咳嗽。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短而数,心痛心烦。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膂痛。脉细而滑,按之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微浮者,秋吉冬成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坚实。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脉来洪大袅袅者,祟。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者,土祟。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而数,发寒热,必下乃愈。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序
序诸论
论大医习业第一 论大医精诚第二 论治病略例第三 论诊候第四 议处方第五 论用药第六 论合和第七 论服饵第八 论药藏第九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妊娠恶阻第二 养胎第三 妊娠诸病第四 产难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胞胎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妇人方中
虚损第十 虚烦第十一 中风第十二 心腹痛第十三 恶露第十四 下痢第十五 淋渴第十六 杂治第十七妇人方下
补益第十八 月水不通第十九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上少小婴孺方上
序例第一 初生出腹第二 惊痫第三 客忤第四 伤寒第五上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 痈疽瘰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上七窍病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唇病第五 齿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疾第八 面药第九风毒香港脚方
论风毒状第一 汤液第二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诸膏第五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诸风第二 贼风第三 偏风第四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辟温第二 伤寒膏第三 发汗散第四 发汗汤第五 发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发汗吐下后第九伤寒方下
伤寒杂治第十 劳复第十一 百合第十二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 伤寒发黄第十四 温疟第十五 诊溪毒证第十六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症积聚第五胆腑方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万病丸散第七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风癫第五 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脾虚实第二 脾劳第三 肉极第四 肉虚实第五 秘涩第六 热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湿痢第九 小儿痢第十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 呕吐哕逆第五 噎塞第六 胀满第七 痼冷积热第八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肺虚实第二 肺劳第三 气极第四 积气第五 肺痿第六 肺痈第七 飞尸鬼疰第八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大肠虚实第二 肛门论第三 皮虚实第四 咳嗽第五 痰饮第六 九虫第七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肾虚实第二 肾劳第三 精极第四 骨极第五 骨虚实第六 腰痛第七 补肾第八膀胱腑方
膀胱腑脉论第一 膀胱虚实第二 胞囊论第三 三焦脉论第四 三焦虚实第五 霍乱第六 杂补第七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淋闭第二 溺血第三 水肿第四痈肿毒方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 瘾疹第五 瘭疽第六痔漏方
九漏第一 空青商陆散 肠痈第二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 恶疾大风第五解毒杂治方
解食毒第一 解百药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蛊毒第四论 胡臭漏腋第五 脱肛第六 瘿瘤第七 阴第八备急方
卒死第一 蛇虫等毒第二 诸般伤损第三 火疮等证第四食治方
序论第一 果实第二 菜蔬第三 谷米第四 鸟兽第五养性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法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脉法
平脉大法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指下形状第三 五脏脉所属第四 分别病形状第五 三关主对法第六 五脏积聚第七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何时得病第九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针灸上
明堂三人图第一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针灸下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头面第一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风痹第四 热病第五 瘿瘤第六 杂病第七 妇人病第八 小儿病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