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 名医治法(聚英)

疮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厚,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其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米头子,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安于疮上,用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谓先及其未(疒貴),所以痛,次及将(疒貴),所以不痛也。不痛灸至痛而止,谓先及其(疒貴),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此痈疽初发之治也。若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厚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饼子,后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纴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

喉痹

《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张戴仁曰:“手少阴、少阳二脉并于喉、气热则内结肿胀,痹而不通则死。”后人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闭。八名虽详,皆归之火。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闭,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陫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盈斗。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

淋闭

《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严氏曰:“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石淋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填满病人脐中,却用筋头大艾,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眼目

东垣曰:“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热之所为也。宜针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顖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目之内眦,太阳膀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网,太阳小肠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阳明胃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頞中,与太阳、少阳交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多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

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障之翳,有起于内眦、外眦、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经而来。如东垣治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绿非五之正,殆肺、肾合而成病也。乃就画工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伤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邪火。眼皮缓则毛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损伤

《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当刺足内踝下然谷之前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针邪秘要

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邪,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如此之类,乃飞虫精灵,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时,先要:

愉悦: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可以言德。

书符:先用朱砂书太乙灵符二道,一道烧灰酒调,病人服,一道贴于病人房内,书符时念小天罡咒。

太乙灵符

念咒:先取气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轮,上朝金阙,下覆昆仑,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辅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玄黄正气,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恶煞,速赴我魁之下,毋动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谓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

正色:谓持针之际,目无邪视,心无外想,手如握虎,势若擒龙。

祷神: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心思神农黄帝孙韦真人俨然在前。

密言:从吾针后,病不许复。乃搯穴呪曰:“大哉干元,威统神天,金针到处,万病如拈,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针:谓下手入针时,呵气一口于穴上,默存心火烧过,用力徐徐插入。乃呪曰:“布气玄真,万病不侵,经络接续龙降虎升,阴阳妙道,插入神针,针天须要开,针地定教裂,针山须即崩,针海还应竭,针入疾便安,针鬼悉馘减,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又呪曰:“手提金鞭倒骑牛,喝得黄河水倒流,一口吸尽千江水,运动人身血脉流,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目录

卷一

针道源流 针灸直指 刺热论 刺疟论 刺咳论 刺腰痛论 奇病论 刺要论 刺齐论 刺志论 长刺节论 皮部论 经络论 骨空论 刺水热穴论 调经论 缪刺论 经刺论 巨刺论 卫气行论 诊要经终论 刺禁论 刺法论 五刺应五脏论 九刺应九变论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标本论 难经

卷二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百症赋(聚英) 标幽赋(杨氏注解) 席弘赋(针灸大全) 金针赋(杨氏注解) 玉龙赋(聚英) 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灵光赋(针灸大全) 兰江赋(杨氏书) 流注指微赋(窦氏)

卷三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六气为病歌 百穴法歌(神应经) 十二经脉歌(聚英) 玉龙歌(杨氏注解) 胜玉歌(杨氏)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杂病十一穴歌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 四总穴歌 肘后歌 回阳九针歌 针内障秘歌(杨氏) 针内障要歌 补泻雪心歌(聚英) 行针总要歌 行针指要歌 刺法启玄歌(六言) 针法歌

卷四

背部俞穴歌 腹部中穴歌 中指取寸 素问九针论 内经补泻 难经补泻 神应经补泻 南丰李氏补泻 四明高氏补泻 三衢杨氏补泻 生成数(聚英)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 禁针穴歌 禁灸穴歌 太乙歌 尻神禁忌 人神禁忌

卷五

十二经井穴(杨氏)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 十二经纳干支歌 流注图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流注时日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 十二經之原歌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 九宮歌 八法歌 八法交会八脉 八法交会歌 八法交会八穴歌 八脉配八卦歌 八穴配合歌 刺法启玄歌(五言)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八法逐日干支歌 八法临时干支歌 八脉图并治症穴 八法手诀歌(聚英)

卷六

五脏六腑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经穴主治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卷七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任脉 督脉 督任要穴(杨氏)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奇经八脉(节要)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十五络脉(节要) 十二经筋(节要) 五脏募穴(聚英) 八会 看部取穴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经外奇穴(杨氏) 穴同名异类(聚英)

卷八

穴法(神应经) 诸风门 伤寒门 痰喘咳嗽门 诸般积聚门 腹痛胀满门 心脾胃门 心邪癫狂门 霍乱门 疟疾门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汗门 痹厥门 肠痔大便门 阴疝小便门 头面门 咽喉门 耳目门 鼻口门 胸背胁门 手足腰腋门 妇人门 小儿门 疮毒门 续增治法

卷九

治症总要(杨氏) 东垣针法(聚英) 名医治法(聚英)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崔氏取四花穴法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骑竹马灸穴法 灸劳穴法(聚英);取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 医案(杨氏)

卷十

保婴神术(按摩经) 手法歌 观形察色法 面部五位歌 命门部位歌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小儿针 初生调护 面色图歌 察色验病生死诀 汤氏歌 内八段锦 外八段锦 入门歌 三关 六筋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补遗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