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八

食货八

钱币上(周秦汉后汉晋)

货币之兴远矣,夏商以前,币为三品。(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白金为下币。白金为银。)太公立九府圜法。周景以母子相权。秦用黄金铜钱为上下二等。汉兴为八铢,或为荚钱,或作白金,或作赤仄,八铢五分,迭废迭用。王莽又设错刀金银龟贝凡数十品。公孙述始作铁钱。魏文帝穀帛相贸。刘备以一当百。孙权以一当千。理道陵夷,则有鹅眼、线环之别;王纲解纽,又有风飘、水浮之异。名目繁杂,不能遍举,缅徵损益,可略而言。原夫立钱之意,诚深诚远。凡万物不可以无其数,既有数,乃须设一物而主之。其金银则滞於为器为饰,穀帛又苦於荷担断裂,唯钱但可贸易流注,不住如泉。若穀帛为市,非独提挈断裂之弊,且难乎铢两分寸之用。历代钱货,五铢为中,一品独行,实臻其要。今钱虽微重於古之五铢,大小斤两,便於时矣。

太公既立之於周,退行之於齐,曰:“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谓政之大端也。”又管仲曰:”三币握之,非有补於温饱也,舍之非有切於饥寒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也。命之曰衡,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常,故与夺贫富,皆在君上,是以人戴君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用此道也。夫生殖众则国富而人安,农桑寡则人贫而国危。使物之重轻,由令之缓急。权制之术,实在乎钱,键其多门,利出一孔,摧抑浮浪,归趣农桑,可致时雍,跻於仁寿,岂止於富国强兵者哉!”(具轻重篇。)

其后言事者,或惜铜爱工,改作小钱,或重号其价,以求赢利,是皆昧经通之远旨,令盗铸滋甚,弃南亩日多,虽禁以严刑,死罪日报,不能止也。昔贤有云:“铜不布下,乃权归於上。”诚为笃论,固有国之切务,救弊之良算也。况当今人疲赋重,康俗济用,莫先於斯矣。(自昔言货币者,在於图史,无之,皆不达其要,唯汉贾生、国朝刘录事秩,颇详其旨。)

自神农列鄽於国,以聚货帛,日中为市,以交有无。虞夏商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

周制:以商通货,以贾易物。太公又立九府圜法。(周官制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币、职金,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外圜而内孔方。)轻重以铢。(黄金以斤为名,钱以铢为重也。)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疋。故货宝於金,利於刀,流於泉,(流行如泉。)布於布,(布於民閒。)束於帛。(束,聚也。)

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钱者金币之名,先曰泉,后曰钱。大於旧钱,其价重也。班固以为文曰宝货。唐注国语云:“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未详孰是,故两存焉。)大夫单旗曰:“不可。古者天降灾戾,(戾,恶气也。一曰:戾,至也。)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於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於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民患币重,则多作轻钱而行之,亦不废去重者,言重者行其贵,轻者行其贱。)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於民,民不给,将有远志,(谓去其本居而散亡。)是离民也。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潢洿也,(原谓水泉之本。潢音黄,洿音乌。)竭亡日矣,王其图之。”弗听,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内郭为好,外郭为肉。韦昭曰:“肉,钱形也。好,孔也。”)以劝农赡不足,百姓蒙利焉。(单旗虽有此言,王终自铸钱,果有便,故百姓蒙利。)

管子曰:“人君铸钱立币,人庶之通施也。(钱币无补於饥寒之用,人君所立,以均制财物,通交有无,使人之所求,各得其欲。)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利有所藏也。(人事谓常费也。言人之所有多少,各随其分而自足。君上不能均调其事,则豪富并藏财货,专擅其利,是故人之常费不给,以致匮乏。)然则人君非能分并财利而调人事也,则君虽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使人下相役耳,恶能以为理乎?”(言人君若不能权其利门,制其轻重,虽铸币无限极而与人,徒使豪富侵夺贫弱,终不能致理也。恶音乌。)又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人之无〈米亶〉,(〈米亶〉,糜也。〈米亶〉,章延反。)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人之无〈米亶〉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以救人之困。夫玉起於禺(音虞)氏,金起於汝汉,珠起於赤野。东西南北去周七八千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讬用於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则非有补於暖也,食之则非有补於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也。是以命之曰衡。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调也。”(若五穀与万物平,则人无其利。故设上中下之币而行轻重之术,使一高一下,乃可权制利门,悉归於上。)

楚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孙叔敖为相,市令言於相曰:“市乱,人莫安其处,行不定。”叔敖白於王,遂令复如故,而百姓乃安也。

荀卿曰:“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缯菁焉,然而中国得而赋之。东海则有紫蛤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纯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财货流通,无不尽致其用,四海之内,若一家也。凡理,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王之所宝者六,圣人能制议百姓,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穀,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献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

秦一中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二十两为镒。改周一斤之制,更以镒为金之名数。)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言钱之形质如周钱,唯文异耳。)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如榆荚也。钱重铢,半径五分,文曰“汉兴”。)黄金一斤。(复周之制,更以斤名金。)

高后二年,行八铢。(秦钱文曰“半两”,即八铢也。初,汉以其太重,更铸榆荚,人患太轻,至此复行八铢钱。)六年,行五分钱。(径五分,所谓荚钱。)

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他巧者,其罪黥。(顾租,谓顾庸之直,或租其本。)然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微谓精妙也。其术精妙,不可觉知,而得利甚厚,故令人轻犯之,奸不可止也。)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操造币之势,(操,持也。)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报,论也。)夫悬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於此!曩禁铸钱,死罪积下;(下,报也。积累下报论之也。)今公铸钱,黥罪积下。为法若此,上何赖焉?(赖,利也,恃也。)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时钱重四铢,法钱百枚,当重一斤十六铢。轻则以钱足之若干枚,令满平也。若干,且设数之言也。干犹个,谓当如此个数耳。)或用重钱,平称不受。(用重钱,则平称有馀,不能受也。)法钱不立,(依法之钱也。)吏急而壹之乎,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乎,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呵,责怒也。)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炊炭,(镕,形容也,谓作钱模也。)奸钱日多,五穀不为多。(言皆采铜铸钱,废其农业,故五穀不为多。)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於天下,则人铸钱者大抵必杂以铅铁,黥人日繁,一祸也。伪钱无止,钱用不信,人愈相疑,二祸也。采铜者弃其田畴,铸者捐其农事,五穀不为多,则邻於饥,三祸也。故不禁铸钱则钱常乱,黥罪日积,是陷阱也。且农事不为,有类为灾,故人铸钱不可不禁,四祸也。上禁铸钱,必以死罪。铸钱者禁,则钱必还重,则盗铸者起,则死罪又复积矣,其祸五也。故铜布於天下,其为祸博矣。今博祸可除,而七福可致也。何谓七福?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采铜铸作者反於耕田,三矣。铜毕归於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铜积谓多积铜。)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以作兵器,(古者以铜为兵也,秦销锋镝铸金人十二是也。)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五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奇,残馀。羡,饶溢。)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末谓工商之业也。)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坏,七矣。(末业既困,农人敦本,仓廪实,布帛有馀,则招胡人,多来降附,故言制吾弃财也。弃财,谓可弃之财。逐,竞也。)今久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埒,等也。所铸文字与四铢同,微重耳。)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文字秤两同四铢。)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

孝武帝有事於四夷,又徙平民七十万口於新秦中,用度广,出御府钱以赡不足,而冶铸或累万金,不佐公家之急。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馀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閒亦盗铸,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铸钱者多,故钱轻,轻亦贱也。)物益少而贵。(民但铸钱,不作馀物故也。)有司言曰:“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文为半两,实重四铢。)而奸或盗磨钱质而取鋊,(民盗磨钱质而取鋊。鋊,铜屑也。磨钱漫面以取其屑,更以铸钱。西京黄图叙曰”民磨钱取屑”是也。鋊音浴。)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一作“紫缋”,绣绘五采而为。)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管子曰:“桓公朝周,请天子号令诸侯,以石璧贺献。”此亦鹿皮银锡为币之义也。诸具轻重篇。)又造银锡为白金,(杂铸银锡以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或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以半斤之重差为三品,此重六两,则下品重四两。)三曰复小,橢之,其文龟,直三百。(橢,圜而长。)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周匝为郭,文漫皆有。)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馀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抵,归也。大归犹言大凡也。无虑亦谓大率无小计虑也。)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於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国,举并兼之徒、守相为利者劾之。(时张汤用事。初,帝既与汤造白鹿皮币,以问大司农颜异,对曰:“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直数千,而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上不悦。会有人告异以他议事,下汤理异。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汤奏异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遂诛。)於是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以赤铜为其郭。今钱见有赤侧者,不知作法云何。)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充赋及给官用,皆令以赤侧。)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馀终废不行。其后二岁,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锺官,办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宣帝时,贡禹言:“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民坐盗铸陷刑者多。富人藏钱满室,犹无厌足。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毋复以为币,除其贩卖租铢之律。(租铢,谓计其卖物价,平其锱铢而收租也。)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穀,使百姓壹意农桑。”议者以为交易待钱,布帛不可尺寸分裂,禹议亦寝。

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馀云。

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於是始造大钱,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此钱今并尚在,形质及文与汉书相合,无差错也。)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

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么钱一十”。(么,小也。)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朱提,县名,属犍为,出善银。朱音殊,提音上支反。)他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元龟岠冉长尺二寸,(冉,龟甲缘也。岠,至也。度背两边缘尺二寸也。)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两贝为朋。朋直二百一十六,元龟十朋,故二千一百六十。)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么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么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大布、次布、第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么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布亦钱。)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链锡,(许慎云:“链,铜属也。”然则以链及锡杂铜而为钱也。链音连。)文质周郭放汉五铢钱云。(放,依。)其金银与他物杂,色不纯好,龟不盈五寸,贝不盈六分,皆不得为宝货。元龟为蔡,非四民所得居,有者入太卜受直。

其后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莽患之,下诏“敢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於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於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莽知民愁,迺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龟贝布属遂废。

莽天凤元年,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价直,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圆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閒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迺令民且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尽六年,毋得复挟大钱矣。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莽以私铸钱死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行,迺更轻其法: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比音频未反。)非沮宝货,民罚作一岁,吏免官。犯者愈众,及五人相坐皆没入,郡国槛车铁璅,传送长安锺官,(锺官,主铸钱者。)愁苦死者十六七。

汉钱旧用五铢,自王莽改革,百姓皆不便之。及公孙述废铜钱,置铁官铸铁钱,百姓货币不行。(皇甫谧高士传曰:郭泰过史弼,送迎辄再屈腰,泰一传揖而去。弼门人怪而问之,弼曰:“铁钱也,故以二当一耳。”)时童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腹,五铢汉货,言汉当复并天下。”

后汉光武除王莽货泉。自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建武十六年,马援上书曰:“富国之本,在於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帝从之,於是复铸五铢钱,天下以为便。

及章帝时,穀价贵,县官经用不足,朝廷忧之。尚书张林言:“今非但穀贵,百物皆贵,此钱贱故尔。宜令天下悉以布帛为租,市买皆用之,封钱勿出,如此则百物皆贱矣。”帝用其言,少时复止。

和帝时,有上书言,人以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孝廉刘陶上议曰:“当今之忧,不在於货,在乎民饥。盖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国利将尽,取者争竞,造铸之端,於是乎生。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百姓不劳而足。陛下欲铸钱齐货以救其弊,此犹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帝竟不铸钱。

及灵帝作五铢钱,而有四出道,连於边缘,有识者尤之曰:“岂非京师破坏,此四出散於四方乎?”

至董卓焚宫室,乃劫銮驾,西幸长安,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大五分。尽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飞廉之属充鼓铸。其钱无轮郭文章,不便时人,由是货轻而物贵,穀一斛至钱数百万。

曹公为相,於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穀贱而已。

魏文帝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穀帛为市买。至明帝代,钱废穀用既久,人閒巧伪渐多,竞湿穀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於事为便。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蜀先主刘备攻刘璋,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姓,孤无取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库藏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西曹掾刘巴曰:“易耳,但当铸钱,一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铢者,大小秤两如一焉。并径七分,重四铢。吴孙权嘉平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文曰“大泉五百”,径一寸三分,重十二铢。而使吏人输铜,计铸毕,设盗铸之科。赤乌元年,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閒患之。后权令曰:“往日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人意不以为便,其省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并以输藏,平畀其直,勿有所枉。”)

晋元帝过江,用孙氏赤乌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孝武帝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穀帛。孔琳之议曰:“洪范八政,货为食次,岂不以交易之所资,为用之至要者乎?若使百姓用力於为钱,则是妨为生之业,禁之可也。今农自务穀,工自务器,各肄其业,何尝致勤於钱。故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运致之苦,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穀帛本充於衣食,今分以为货,则致损甚多。又劳毁於商贩之手,耗弃於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著於目前。故锺繇曰:'巧伪之人,竞湿穀以要利,制薄绢以充资。'魏代制以严刑,弗能禁也。是以司马芝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钱之不用,由於兵乱积久,自致於废,有由而然,汉末是也。今既用而废之,则百姓顿亡其利。今计度天下之穀,以周天下之食,或仓库充溢,或粮靡斗储,以相资通,则贫者仰富,致之之道,实假於钱。一朝断之,便为弃物,是有钱无粮之人,皆坐而饥困,此断之又立弊也。且据今用钱之处不为贫,用穀之处不为富,又人习来久,革之怨惑。语曰:'利不百,不易业。'况又钱便於穀也。魏明帝时,钱废穀用,四十年矣。以不便於人,乃举朝大议,精才达政之士,莫不以宜复用钱,下无异情,朝无异论。彼尚舍穀帛而用钱,足以明穀帛之弊,著於已试也。代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藏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斯殆不然。晋文取舅犯之谋,而先成季之信,以为虽有一时之勋,不如万代之益。於时名贤在列,君子盈朝,大谋天下之利害,将定经国之要术。若穀实便钱,义不昧当时之近利,而废永用之通业,断可知矣。斯实由困而思革,改而更张耳。近孝武之末,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穀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验之事实,钱又不妨人也。愚谓救弊之术,无取於废钱。”朝议多同琳之,故玄议不行。(沈约曰:“人生所资,曰食与货,货以通币,食为人天。是以九棘播於农皇,十朋兴於上代。昔醇人未离,情嗜疏寡,奉生赡己,事有异同。一夫躬耕,则馀餐委室;疋妇务织,则兼衣被体。虽贸迁之道,通用济乏,龟贝之益,为功盖轻。而事有讹变,奸弊大起。昏作役苦,故穑人去而从商。商子事逸,末业流而浸广。泉币所通,非复始造之意也。於是竞收罕至之珍,远蓄未名之货。明珠翠羽,无足而驰;采罽文犀,飞不待翼。天下荡荡,咸以弃本为事。丰衍则同多稔之资,饥凶又减田家之蓄。钱虽盈尺,且不疗饥於尧年;贝或如山,信无救渴於汤代。其为疵病,亦已深矣。固宜一罢钱货,专用穀帛,使人知役生之路,非此莫由。夫千疋为货,事难於怀璧;万斛为市,未易於越乡。斯可使末伎自禁,游食知反。而年代推移,人兴事替,或库盈朽贯而高廪未充,或家有藏鏹而良畴罕辟。若事改一朝,废而莫用,交易所寄,朝夕无待。虽致乎要术,而非可卒行。先宜削华止伪,还醇返古,抵璧幽峰,捐珠清壑。然后驱一代之人,反耕桑之路,使缣粟羡溢,同於水火。既而荡涤圜法,销铸无遗,立制垂统,永传於后。比屋称仁,岂伊唐代。桓玄知其始而不觉其终,琳之睹其末而不统其本,岂虑开塞,将一往之谈可然乎。”前凉张轨太府参军索辅言於轨曰:”古以金贝皮币为货,息穀帛量度之耗。二汉制五铢钱,通易不滞。晋泰始中,河西荒废,遂不用钱。裂疋以为段数,缣布既坏,市易又难,徒坏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虽乱,此方全安,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轨纳之,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人赖其利。)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