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四十二

礼二 沿革二 吉礼一

郊天上

(虞夏殷周秦汉后汉魏晋东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

夫圣人之运,莫大乎承天。天行健,其道变化,故庖牺氏仰而观之,以类万物之情焉。黄帝封禅天地,少昊载时以象天,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南,阳位。正,长。司,主。属,会也。所以会聚群神,各使有序,不相干乱。)高辛顺天之义,帝尧命羲和敬顺昊天,故郊以明天道也。(明谓明之以示人。)所从来尚矣。(豺獭有祭,而况人乎!)

有虞氏禘黄帝(尔雅释天云:“禘,大祭也。”虞氏冬至大祭天於圆丘,以黄帝配坐。)而郊喾。(夏正之月,祭感生帝於南郊,以喾配焉。)

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按司马迁五帝本纪云,舜则黄帝九代孙,喾,帝之曾孙,禹,帝玄孙。计不合如此之差悬,恐马迁之误。)

殷人禘喾而郊冥。(喾,契之父。)

周制,大司乐云:“冬日至,祀天於地上之圆丘。”(尔雅云:“非人力为之丘。”)又大宗伯职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云:“谓冬至祭天於圆丘,所以祀天皇大帝。”)礼神之玉以苍璧,其牲及币,各随玉色。(大宗伯云”苍璧礼天”。其尺寸,文阙。下云”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器则玉也。盖取象天色也。肆师职曰: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牲用一犊。(按郊特牲又云:”用犊,贵诚也。”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币用缯,长丈八尺。(郑玄注曾子问云:“制币长丈八。”郑约逸巡狩礼文也。馀用币长短皆准此。)王服大裘,其冕无旒。(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郑司农云:“大裘,黑羔裘。”既无采章,则冕亦无旒也。)尸服亦然。(以天体质,故王大裘以象之。既尸为神象,宜与王服同也。周礼曰”郊祀二人裘冕送逆尸”。又士师职曰:“祀五帝则沃尸及王盥。”)乘玉辂,钖,繁缨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斿以祀。樽及荐菹醢器,并以瓦。爵以匏片为之。(郊特牲云:“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以藁秸及蒲,但翦头不纳为藉神席。(所谓蒲越藁秸也。藁秸藉天神,蒲越藉配帝。)配以帝喾。(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今以禘大祭,是祭中最大,既禘天於郊,又喾尊於稷。故大宗伯注云“圜丘以喾配之”。按喾配郊,牲尚同色,则圜丘可知焉。)其乐,大司乐云:“凡乐,圜锺为宫,黄锺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圜锺,夹锺也。夹锺生於房心之气,房心为大辰,天帝之明堂。黄锺生於虚危之气,虚危为宗庙。以此为宫,用声类求之。雷鼓,八面鼓。孤竹,竹特生者。云和,山名。)其感生帝,大传曰:“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出,谓郊祭天也。王者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其神名,郑玄据春秋纬说,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协光纪。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盖特尊焉。孝经云”郊祀后稷以配天”,配灵威仰也。“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汎配五帝也。)因以祈穀。(左传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其坛名泰坛,(祭法曰:”燔柴於泰坛。”)在国南五十里。(司马法:“百里为远郊,近郊五十里。”)礼神之玉,用四珪有邸,尺有二寸。(考工玉人云:“四珪,尺有二寸,以祀天。”又典瑞云:“有邸以祀天旅上帝。”郑司农云:“於中央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圭本著於璧,圭末四出。“故郑玄云”祀天谓夏正郊天也”。崔灵恩云:“四珪有邸者,象四方物之初生。以璧为邸者,取其初生之圆匝也。”其玉色无文。今谨按,既有邸皆象物始生,又当春气之始,威仰又为青帝,其玉宜青。)牲用骍犊。(牲用骍,尚赤。用犊,贵诚也。)青币。(其色无文。谨按,大宗伯云”孤执皮帛”,郑玄云:“帛如璧色缯也。”又按,圆丘赤币,於玉色则宜用青币,象东方也。)配以稷,(祭法:“周人禘喾而郊稷。”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左传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其配帝牲亦骍犊。(郊特牲云:“帝牛不吉,以为稷牛,稷牛唯具。”郑玄云:“养牲必养二。”)其乐,大司乐云:“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以黄锺大吕之声为均也。黄锺,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日用辛。(按礼记及春秋鲁郊於建子月,用辛。郑玄云:“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言凡,则天子诸侯同用辛。)又王者必五时迎气者,以示人奉承天道,从时训人之义。故月令於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气之神於其郊。(月令云:“立春之日,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气於东郊。”馀四气皆然。若以祖之所自出,即禘祭灵威仰於南郊,一神而已。若迎王气之神,即春青帝灵威仰,夏赤帝赤熛怒,季夏黄帝含枢纽,秋白帝白招拒,冬黑帝协光纪也。)其配祭以五人帝:春以太皞,夏以炎帝,季夏以黄帝,秋以少昊,冬以颛顼。(月令云”其帝太皞”等是也。故郑玄注月令云:“迎春谓祀灵威仰於东郊”,以太皞、伏羲氏配坐是也。祭外神必有主者,公羊传曰:“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以人帝配神作主。)其坛位,各於当方之郊,去国五十里内曰近郊,为兆位,於中筑方坛,亦名曰太坛,而祭之。(如其方坛者,以其取象当方各有方所之义。按昊天上帝,天之总名,所覆广大,无不圆匝,故奠苍璧,其神位曰圆丘,皆象天之圆匝也。馀五帝则各象其方气之德,为珪璋琥璜之形。祭法谓其神位以太坛,是人力所为,非自然之物。以其各有方位,故名方坛。)礼神之玉,按大宗伯云:“青珪礼东方,赤璋礼南方,黄琮礼地则中央也,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礼神者必象其类。珪锐,象春物生也,半珪曰璋,象物半死也。琮八方,象地也。琥猛,象秋严也。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耳。)牲用犊,及币各随玉色。(大宗伯所谓”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是也。)乐与感帝同。(大司乐云:“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玄云:“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

祭前期十日,王亲戒百官及族人。太宰又总戒群官曰:“某日,有事於昊天上帝,各扬其职。百官废职,服大刑。”乃习射於泽宫,选可与祭者。(其容体比於礼,其节奏比於乐,而中多者得与於祭。比音毗志反。)其日,王乃致斋於路寝之室。(散斋七日,致斋三日。)祭日之晨,鸡人夜呼晨以叫百官,巾车鸣铃以应鸡人。典路乃出玉辂,建太常。大司乐既宿悬,遂以声展之知完否。王将出,大司乐令奏王夏。王所过处之人,各於田首设烛以照於路。(所谓乡为田烛,以王出时尚早故也。)又,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祭前,掌次先於丘东门外道北,设大次小次。(次谓帷幄。大幄,初往止居。小幄,接祭退俟之处。祭义曰:“周人祭日,以朝及闇。”虽有强力,孰能支之。是以有退俟,与诸臣代有事焉。)掌次张毡案,设皇邸。(谓於次中张毡床,床后设板屏风。其上染鸟羽象凤凰色以覆之,以为饰。)王服大裘而立於丘之东南,西面。大司乐奏圜锺为宫以下之乐,以降神。(若感生帝及迎气,则奏黄锺以下之乐以降神。)次则积柴於丘坛上。(谓积柴实牲体玉帛。)王亲牵牲而杀之。(太宰职论祭大礼中有云:“及纳烹,赞王牲事。”郑玄云:“纳烹,纳牲。将告杀谓祭之晨也。既杀以授烹人。凡大祭祀,君亲牵牲,大夫赞。”)次则实牲体玉帛而燔之,谓之禋祀。(以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所以报阳也。韩诗外传曰:“天子奉玉升柴,加於牲上而燔之。”)次乃扫於丘坛上而祭,尸服裘而升丘也。王及牲、尸入时,乐章奏王夏、肆夏、昭夏。(大司乐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但用夹锺为宫耳。)就坐时,尸前置苍璧。又荐笾豆及血腥等,为重古之荐。(郑玄注大司乐云:“先作乐致神,然后礼之以玉而祀之。”礼器云:“郊血大飨腥。”)王乃以匏片为爵,酌瓦甒之泛齐以献尸。为朝践之献。(郑玄注司尊彝云”唯有事於太庙,备五齐三酒”,故崔灵恩推之以为圆丘明用五齐,馀感帝、迎气、神州等,并自醴齐而下四齐而已。不用圭瓒而用陶匏者,物无以称天之德,故但取天地之性。)五齐之名:一曰泛齐,(成而滓浮泛泛然,五齐之中,泛齐味尤浊重。古贵质,故於大祭用之。)二曰醴齐,(成而汁滓相将,上下一体,犹浊故也。)三曰盎齐,(成而蓊盎然,葱白色。)四曰缇齐,(成而红赤色,稍清故也。缇音体。)五曰沈齐。(成而滓沈,转清故也。无祼礼。郑玄注小宰云:“唯人道宗庙有祼。天地大神至尊不祼者,以其莫可称焉者也。”)七献。(宗庙九献而天神七献者,宗庙之祭通数尸未入前,王及后於奥中,先行二祼以降神,次七献,故有九也。今天是外神,无祼,故七献而已。)七献者,荐血腥后,王以匏爵酌泛齐以献尸,所谓朝践是也。此为一献。(按,郊丘礼阙,无文以书。唯大宗伯司尊彝所陈酒齐,郑玄及郑众皆以为宗庙之礼。今约司尊彝酌献五齐之次以为说。)次大宗伯摄王后之事,亦以匏爵酌醴齐亚献,亦为朝践。是二献。(大宗伯职云:“凡大祭祀,王后不与者则摄之。”妇亚夫献,而樽各异者,祭义云:”君西酌牺樽,夫人东酌罍樽”。牺樽既尊於罍樽,足知亚献不用泛齐。)每献,奏乐一成。(谓圜丘即奏圜锺为宫,感帝及迎气即奏黄锺大吕。)次荐熟於神前。(司尊彝注云”后亲荐馈食之豆”,则此宜大宗伯荐熟也。)荐毕,王乃以匏爵酌盎齐以献尸,大宗伯以匏爵酌缇齐以亚献,所谓馈献也。通前凡四。(司尊彝注云:”馈献谓荐熟。”)尸乃食。食讫,王更酌朝践之泛齐以酳尸,所谓朝献。(知朝献即朝践者,司尊彝注云:”变朝践为朝献者,樽相因。”故知更酌泛齐。)大宗伯更酌馈献之缇齐以亚酳,所谓再献。通前凡六。(知再献当亚酳者,司尊彝注云:”再献者,王酳尸之后,后酌亚献也。其变再献为馈献者,亦尊彝相因。”)又有诸臣为宾之一献。凡七。(司尊彝注云:”诸臣一祭之正。”特牲礼云”宾三献如初”。注云:”三献成礼也。”特牲,士礼,止於三献。按特牲、少牢正祭后,亦更有宾长加受三爵。此但论正祭耳。)其尸酢诸臣之酒,皆用三酒。(酒正云”事酒、昔酒、清酒”。)其法如祫祭之礼。毕献之后,天子舞六代之乐。若感帝及迎气,即天子舞当代之乐。其乐章用昊天有成命也。(古制,天子亲在舞位。)

说曰:郊丘之说。互有不同,历代诸儒,各执所见。虽则争论纷起,大凡不出二涂:宗王子雍者,以为天体唯一,安得有六?圆丘之与郊祀,实名异而体同。所云帝者,兆五人帝於四郊,岂得称之天帝!一岁凡二祭也。宗郑康成者,则以天有六名,岁凡九祭。盖以祭位有圆丘、太坛之异,用乐则黄锺、圆锺有差,牲乃骍苍色殊,玉则四珪苍璧,祭名且同称禋祀,祭服又俱用大裘。略举大纲,不复悉数。恭惟国章,并行二礼,可谓协於时宜矣。历代所行,亦参二礼。异同之论,国朝最详。具在郊天篇下。(凡义有经典文字其理深奥者,则於其后说之以发明,皆云”说曰”。凡义有先儒各执其理,并有通据而未明者,则议之,皆云“议曰”。凡先儒各执其义,所引据理有优劣者,则评之,皆云”评曰”。他皆同此。)

秦始皇既即位,以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用十月为岁首,色尚黑,音尚大吕。(颜师古曰:“大吕,阴律之始。”)东游海上,礼祀八神。(具杂祠篇。)二代尊雍四畤上帝。(名其祭处曰畤也。初,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马亚〉驹、黄牛、羝羊各一。后十四年,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於鄜衍。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吴阳武畤,雍东好畤,皆废无祀。德公立,都雍,雍诸祠复兴。后四年,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后二百五十年,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后栎阳雨金,献公自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祠白帝。山阪间曰衍。畦畤如种韭畦之形,而於畦中各为一土封也。鄜音孚。)岁祠祷,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月祠。畤驹四疋,(每畤用驹四疋,而春秋异色。)木寓龙一驷,(李奇曰:“寓,寄也,寄生龙形於木也。”颜师古曰:“驷亦四龙。”)木寓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与羔各四,珪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三年一郊。常以十月上宿郊见,(李奇曰:“上宿,上斋戒也。”)通爟火,(张晏曰:“爟火,烽火也。”如淳曰:“爟,举也。”状若井桔槔,举令光明远照,通於祀所也。通举火者,或天子不亲至祠所而遥拜,或众祀异处,欲一时荐献,故以火为节度也。)拜於咸阳之旁,而衣尚白,其用如常。(时经焚书坑儒,后更无典礼。祠用木寓龙、木寓马,不知何凭,如此乖谬。)

汉高帝立二年,东败项籍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高帝曰:“乃待我而具五色。”遂立黑帝祠,名北畤。有司进祠,帝不亲往。悉召故秦祀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后四年,诏御史,令九天巫,祀九天。(颜师古曰:”九天者,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方阳天。其说见淮南子。一云东方昊天,东南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皆以岁时祠宫中。

文帝即位,诏有司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具。(驾车被马之饰皆具。)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以水德,则汉当土德,其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服色尚黄。”明年,黄龙见成纪,拜公孙臣为博士,申明土德,草改历服色事。(草谓创造。)有司曰:”古者天子夏亲祀上帝於郊,故曰郊。”夏四月,诏郊祀上帝。始幸雍,郊见五畤祠,衣皆尚赤。赵人新垣平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宜祠上帝。”於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宇谓屋覆也。一屋之下,而别为五庙,各立门室。庙记曰:“五帝庙在长安东北。”)帝一殿,面五门,各如其帝色。服用及仪如雍五畤。明年夏四月,帝亲拜郊见五帝庙,爟火举,若光属天。於是贵平至上大夫。文帝出长门,(如淳曰“亭名”。)若见五人於道北。因其直立五帝坛。(直犹当也。因其所立处以立祠。)人有上书告平诈伪,遂诛夷平。后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不亲往焉。

武帝即位,初至雍,郊见五畤。后常三岁一郊。后亳人谬忌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於东南郊,日一太牢,七日。(凡七日祭。)为坛,开八通鬼道。”於是令太祝立祠於长安城东南郊。后人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太一。)许之。令太祝领祠之於太一坛上,如其方。后一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麟。於是荐五畤,各加一牛以燎。有言黄帝鼎成,骑龙飞去。天子曰:”得如黄帝,去妻子如脱屣。”上遂郊雍。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放亳忌太一坛,三垓。(亳忌即谬忌。垓,重也。)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於西南未地。太一所用,如雍一畤物,加醴枣脯,杀一氂牛(李奇曰:“氂音貍。”颜师古曰:“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以为俎豆牢具。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颜师古曰:“具俎豆酒醴而进之。”)祠胙馀皆燎之。太一祝宰衣紫及绣。五帝祝衣各如其方色。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皇帝敬拜见焉。”(赞飨,祝词。)而衣尚黄。当祠时,列火满坛。夜有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兆光此地。宜立泰畤坛以明应。(美光及黄气之祥应。)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后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帝善之。下公卿议,曰:“人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乃立乐府,以延年为协律都尉,论律吕,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坛,天子自竹宫遥拜,(以竹为宫,去坛三里。)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心动。太初元年,西伐大宛,蝗大起。明年,有司言雍五畤无牢熟具,芬芳不备。乃令祠官进畤犊牢具,色食所胜,(孟康曰:“若火胜金,则祠赤帝以白牲。”)而以木寓马代驹。

元帝即位,遵旧仪,间岁正月,一幸甘泉郊泰畤,西至雍祠五畤。

成帝即位,徙甘泉泰畤置於长安。(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奏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郊祀。祭天南郊,就阳之义也。孝武皇帝居甘泉宫,於云阳立泰畤,祭於宫南。今当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太阴,与古制殊矣。又路险川谷,非圣主所宜,难奉神明,未合天意。甘泉泰畤宜徙置长安,合於古礼。”从之。)遂废雍、鄜、密、上下畤、九天、太一、三一、八神之属,并馀淫祀陈宝等祀,所不应礼者四百七十所,皆罢。(匡衡言:“雍、鄜、密、上下畤等制度祠用,非礼所载,不足报功。今既稽古,建定大礼,郊见上帝,五帝毕陈,各有位馔,祀备具。诸侯妄造,不宜复循。”皆从之。其陈宝等祠,具见杂祠篇。明年,匡衡坐事免官。众多言不当变动祭祀者。)初罢甘泉泰畤作南郊日,大风坏甘泉竹宫,折拔畤中树十围以上者百馀。天子问刘向。向曰:“甘泉及雍五畤始立,皆神祇,诚未易动。”帝意恨之。后以无嗣,遂复甘泉泰畤及雍五畤如故。天子亲郊礼如前。又复长安、雍祠著明者且半。后成帝崩,皇太后诏复南郊长安如故,以顺帝意。

哀帝立,寝疾,博徵方士,复甘泉泰畤祀如故,遣有司行事而礼祠焉。

平帝立,王莽奏:宜如建始所行丞相匡衡等议,复长安郊祀如故。莽又颇改祭礼,云:“天地有别有合。其合者,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於南郊,先祖配天,先妣配地。祭天南郊,则以地配,天地位皆南向,地在东,共牢而食。高帝、高后配於坛上,西向,后在北,亦同席共牢。牲用茧栗,玄酒陶匏。天地用牲一,高帝、高后用牲一。天用牲左,及黍稷燔燎於南郊;地用牲右,及黍稷瘗埋於北郊。六律、六锺、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其别者,天地有常位。以冬日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遥祀群阳;夏日至,使有司祀北郊,高后配而遥祀群阴。其渭阳祠勿复修。”从之。三十馀年间,天地之祠五徙焉。又奏:“旧天神称皇天上帝,太一兆曰泰畤,地祇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称,五帝兆雍五畤,并未合礼。今宜地祇称皇地后祇,兆曰广畤。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兆於长安城未地;东方帝太昊青灵句芒,南方帝炎帝赤灵祝融,西方帝少昊白灵蓐收,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各兆其方之郊。”於是长安旁诸庙兆畤甚盛。

后汉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为坛营於鄗之阳。祭告天地,(今赵郡高邑县。)采用前汉元始中郊祭故事。六宗群神从祀,未以祖配。天地共犊,馀牲尚约。二年正月,制郊兆於雒阳城南七里,依鄗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面,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赤帝位在丙巳,黄帝位在丁未,白帝位在庚申,黑帝位在壬亥。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象紫宫,有四通道为门。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八陛,陛五十八醊。五帝陛郭,帝七十二醊。中营四门,门五十四神。外营四门,门各百八神。皆背营内乡。中营四门,门封神四;外营四门,门封神四。凡千五百一十四神。(营即壝也。封,封土筑也。背中营神,五星也,及中官宿五官神及五岳之属也。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醊,张卫反。)至七年五月,诏三公曰:”汉当郊尧。其与群臣议。”时御史杜林等上疏,以为:“汉起不缘尧,与殷周异宜,而旧制以高帝配。方军师在外,且可如元年郊祀故事。”帝从之。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高皇帝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汉旧仪曰:”祭天居紫坛幄帐。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向,绀帷幄,绀席。”)天、地、高皇帝、黄帝犊各一,四方帝犊共二,(都六头。)日、月、北斗共牛一,四营群神用牛四。乐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翘、育命舞。中营四门,门用席三十六,皆莞簟三神。日、月、北斗无陛郭醊。既送神,燎俎实於坛南巳地。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以月令有五郊迎气,因采元始故事,兆五郊於雒阳四方。中兆一在未,坛皆三尺,阶无等。立春日,迎春东郊,祭青帝句芒。(东郊去邑八里,因木数。)立夏日,迎夏南郊,祭赤帝祝融。(南郊七里,因火数。)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於中兆,祭黄帝后土。(坛去邑五里,因土数。)立秋日,迎秋西郊,祭白帝蓐收。(西郊九里,因金数。)立冬日,迎冬北郊,祭黑帝玄冥。(北郊六里,因水数。)车旗服饰各从方色。

魏文帝南巡在颍阴,有司为坛於繁阳故城。庚午,登坛受軷,降坛视燎成礼,未有祖配。明帝即位,於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祭,以武帝配天,文皇帝配上帝。(以二汉郊制存焉。)至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圆丘。诏曰:“曹氏代系,出自有虞氏。令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刘邵云:“宜曰皇天帝。”)以太祖武帝配。祀称嗣皇帝。”十二月壬子日冬至,始祀皇天帝於圆丘,以始祖帝舜配。(高堂崇表云:“按古典可以武皇配天。”鱼豢议曰:”昔后稷以功配天。汉出自尧,不以尧配天,明不绍也。且舜已越数代,武皇肇创洪业,宜以配天。”)自正始以后,终魏代不复郊祀。(孙权初称尊号於武昌,祭南郊告天,用玄牡。后自以居非土中,不修设。末年南郊,追上父坚尊号为吴始祖以配天。后王嗣位,终吴代不郊祀。刘备章武元年,即位,设坛於成都武担山南,用玄牡。二年十月,诏丞相诸葛亮营南郊於成都。)

晋武帝南郊燎告,未有祖配。泰始二年,诏定郊祀,南郊除五帝座,五郊同称昊天,各设一座而已。时群臣议:“五帝即天,随时王而殊号耳。名虽有五,其实一神。南郊宜除五帝座,五郊同称昊天。”从之。二月丁丑,郊,宣皇帝配。十一月,有司奏:古者郊丘不异,宜并圆方二丘,更修坛兆,二至合祀。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祀圆丘於南郊。是后圆丘方泽不别立。太康三年正月,帝亲郊祀,皇太子、皇子悉侍祠。十年十月,诏曰:”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往者众议除明堂五帝位,考之於礼不正。诗序曰'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创业,既以配天,复以先帝配天,於义亦不正。”遂复南郊五帝位。

东晋元帝即位於建康,议立南郊於巳地。太常贺循定制度,多依汉及晋初仪注。三月辛卯,帝亲郊,祀飨如泰始故事。成帝咸和八年正月郊天,则五帝及佐、天文等凡六十二神从祀。康帝建元元年正月辛未,南郊,帝亲奉焉。(祝文称嗣天子臣某。)安帝元兴四年应郊,朝议宜依周礼宗伯摄事。尚书右丞王讷之曰:“郊天极尊,非天子不祀。无使皇舆不得亲奉。”时从讷之议。郊牲用玄。

宋永初二年正月上辛,帝亲郊祀。三年九月,司空羡之等奏,高祖武皇帝宜配天郊。诏可。孝武大明二年正月,有司奏:今月六日南郊,舆驾亲奉。至时或雨,遂迁日,有司行事。(有司奏:“按魏代郊天值雨,更用后辛。晋代顾和亦云更择吉日。徐禅云'晋代或丙或庚'。若待迁日,应更告庙。”博士王燮之议云:”晋或丙或庚,并别有义。且武帝十二月丙寅受禅,三年十一月庚寅冬至祀天於圆丘,非专祈穀。又按郊特牲'受命於祖庙,作龟於祢宫'者,为告之退卜。则告义在郊,非告日也。今日虽有迁,郊祀不异,不应重告。”徐爰议以为:“郊祀用辛,何偃据礼,不应重告。毛血告牷之后,虽有事碍,便应有司行事,不容迁郊。”参议,宜於遇雨迁用后辛,不重告。诏可。南郊,自魏以来,多使三公行事。)大明三年,移郊兆於秣陵牛头山西,在宫之午地。(徐爰曰:“礼记'燔柴於泰坛,祭天也'。'兆於南郊,就阳位也'。晋代过江,郊祭悉在北。或在南,出道狭,多於巳地。大宋因而弗改。今圣图重造,旧章毕新,宜移郊正午,以定天位。”)大明五年九月甲子,有司奏,郊祭用三牛。孝武崩,废帝以郊旧地为吉祥,移置本处。

齐高帝受禅,明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而无配,牺牲之色因晋宋故事。(右丞王俭议曰:“大齐受命,建寅创历。牺牲之色,率由旧章。”诏可。)建元四年,武帝继位。明年正月,祀南郊。自兹以后,间岁而祀。(时有司奏:“前代嗣位,或因前郊年,或自更始。今年正月已郊,未审明年应郊与否?”尚书令王俭议:“检晋明帝太宁三年南郊,其九月崩,成帝即位,明年改元即郊。简文咸安二年南郊,其年七月崩,孝武帝即位,明年改元即郊。宋元嘉三十年正月南郊,其年二月崩,孝武嗣位,明年改元亦郊。此三代明例,差可依放。”是时领尚书国子祭酒张缙等十七人并同。诏可。)永明元年,立春前郊祀。(王俭启云:“按宋景平元年正月三日辛丑南郊,其月十一日立春。元嘉十六年正月六日辛未郊,其月八日立春。此近代明例,不必先郊后春为嫌,无烦迁日。”帝从之。)郊坛圆兆外内起瓦屋,形制宏壮。(通直散骑常侍庾昙崇启云:”祭天尚质。秦汉以来,郊兆坛域,无立宫室,以明谦恭。”诏付外详。博士贺玚议:“周礼'王旅上帝,张毡案'。以毡为床於幄中,不闻郊所置宫宇也。”虞炎议:“汉之郊祀,天子自竹宫遥拜,息殿去坛既远,奉祀事旋息於此。无嫌。”祠部郎李捴议:“周礼'凡祭祀张其旅幕张尸次'。尸即有幄。郑仲师云'尸次,祭祀之尸所居更衣帐也'。凡祭祀之文,既不别於郊祀,立尸之言,理亦关於宗庙。古则张幕,今也房屋宗庙,旅幕可变为栋宇;郊祀毡案,何为不转制檐甍?”遂不行昙崇议。)

梁武帝即位,南郊为坛,在国之南。(坛高二丈七尺,下径十八丈。其外再壝,四门。)常与北郊间岁。正月,皇帝致斋於万寿殿,上辛行事。(吴操之云:“'启蛰而郊',郊应在立春后。”何佟之云:“今之郊祀,是报昔岁之功,而祈今年之福,故取岁首上辛,不拘立春先后。周之冬至圆丘,大报天也。夏正又郊,以祈农事,故有启蛰之说。”帝曰:”圆丘自是祭天,先农即是祈穀。祭昊天宜在冬至,祈穀必须启蛰。”)用特牛一,祀天皇大帝於坛上。攒题曰皇天座。(四年,佟之启:“周礼称天曰神,今天攒宜题曰皇天座。”)以皇考太祖文帝配。五帝、天文从祀。(五方上帝、五官之神、太一、天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微、轩辕、文昌、北斗、三台、老人、风伯、雨师,皆从祀。其五帝二十八宿及风雨师等座有坎,馀皆平地。王僧崇启曰:”五祀位在北郊,圆丘不宜重设。”帝曰:“五行之气,天地俱有,故宜两从。”僧崇又曰:”风伯、雨师,即箕、毕也。而今南郊祀箕、毕,复祭风伯、雨师,恐乖祀典。”帝曰:“箕、毕自是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即箕、毕下隶。两祭非嫌。”)礼以苍璧制币,除鬯祼。(佟之启:“按鬯者,盛以六彝,覆以画幂,备其文饰,施之宗庙。今郊有祼,恐乖尚质。宜革之。”帝依之。)香用沈。(取本天之质,阳所宜。)器以陶匏素俎,席用藁秸。(太祝牒:“坛下神座,悉用白茅,俎以漆。”诏下议。八座奏:“礼云'观天下之物,无称其德',则知郊祭,俎不应漆。席用白茅,礼无所出。”於是改用素俎。五帝以下,皆蒲席藁荐。)皇帝一献,再拜受福,(帝以一献为质,三献为文,诏下议。博士陆玮等以为:“宗祧三献,义兼臣下,上天之礼,主在帝王,约礼申义,一献为允。”自是天地之祭皆一献,唯皇帝受福,明上灵降祚,臣下不敢同。)太尉设燎坛於丙地,礼毕,器席有司烧埋之。(佟之议曰:“礼'祭器弊则埋之'。今一用便埋,费而乖典。”帝曰:“荐席轻物,陶匏贱器,方还府库,容后秽恶。但弊则埋者,谓四时祭器耳。”从有司烧埋之。)五年,迎五帝,以始祖配。(时明山宾议”请以始祖配飨五帝”,从之。)十一年,帝曰:“礼'祭月於坎',由是阴义,乃别祭之仪。今兆南郊,既云就阳,理不应为坎。”遂废之。(八座奏曰:“五帝之义,不应居坎。良由齐代圆丘小峻,边无神位。今丘形既广,请五帝座悉於坛上,外壝二十八宿及风伯雨师等座,悉停为坎。”)十七年,帝以威仰、魄宝俱是天神,於坛则尊,於下则卑。南郊所祭天皇,其五帝别有明堂之祀,不烦重设。又祭二十八宿无十二辰,於义阙然。南郊可除五帝祀,加十二辰,与二十八宿各於其方为坛。

陈武帝永定元年受禅,修圆丘,(坛高二丈二尺五寸,广十丈。)柴燎告天。明年因以正月上辛,有事南郊,以皇考德皇帝配。除十二辰、风伯、雨师及五帝位。(太常卿许通奏曰:“按周礼'以血祭祭社稷五祀。'郑玄云'阴祀自血起,贵气臭也。五祀,五官之神也'。五神主五行,隶於地,故与埋沈疈辜同为阴祀。既非禋柴,无关阳祭。故何休云:'周爵五等者,法地有五行也。'五神位在北郊,圆丘不宜重设。又按以'槱燎祀风伯、雨师',郑众云'风师,箕;雨师,毕。皆星也'。今南郊祀箕、毕,复祭风伯、雨师,恐乖祀典。”制并依。疈音普逼反。槱音羊九反。)间岁而祀。文帝天嘉中,改以高祖配,复三献之礼。(许通曰:“按周礼司尊彝云'三献施於宗祧',郑玄注'一献施於小祀',今用小祀之礼施於天神大帝,为不通矣。”从之。)宣帝即位,以郊坛卑下,更增广之。(祠部郎王元规议曰:“古圆方二丘,并因见有,本无高广之数。后代随事有筑,建丈尺之仪。但五帝三王,不相沿袭,今增南郊上径十二丈,则天大数。下径十八丈,取三分益一。高二丈七尺,取三倍九尺之堂。”)

后魏道武帝即位,二年正月,亲祠上帝於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坛通四陛,壝埒三重。天位在上,南面,神元西面。五帝以下天文从食。(五精帝在坛内,四帝各於其方,黄帝在未,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乙、北斗、司中、司命、司禄、司人在中壝内,各因其方。其馀从食者合千馀神,醊在外壝内。)席用藁秸,玉以四珪,币用束帛,牲以黝犊。(上帝、神元用犊各一,五方帝共犊一,日月等共牛一。)祭毕,燎牲体左於坛南巳地。(从阳之义。)后冬至祭上帝於圆丘,牲币并同。天赐二年四月,复祀天於西郊。为方坛,东为二陛,士陛无等;周垣四门,门各依方色为名。置木主七於坛上。牲用白犊、黄驹、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驾,至郊所,立青门内近南,西面。内朝臣皆位於坛北,外朝臣及夫人方容咸位於青门外,后率六宫从黑门入,列於青门内近北,并西面。廪牺令掌牲,陈於坛前。女巫执鼓,立於陛东,西面。选帝七族子弟七人执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坛,摇鼓。帝拜,后肃拜,内外百官拜。祀讫,乃杀牲。执酒七人西向,以酒洒天神主,复拜,如此者三。礼毕而反。(后魏道武帝西平姑臧,东下山东,足为雄武之主。其时用事大臣崔浩、李顺、李孝伯等,诚皆有才,多是谋猷之士,全少通儒硕学。所以郊祀,帝后六宫及女巫预焉。馀制复多参夷礼,而违旧章。)自后,岁一祭。明元帝泰常三年,立五精帝兆於四郊,远近依五行数。各为方坛四陛,埒壝三重,通四门。以太昊等及诸佐配。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馀四帝各以四立日祀之。牲各用牛一。又立春日,遣有司迎春於东郊,祭用酒脯枣栗,无牲币。至献文帝,以西郊旧事,岁增木主,易代则更兆,其事无益於神明,乃革前仪,定置主七,立碑於郊所。孝文帝太和十二年,亲筑圜丘於南郊。

北齐每三年一祭。以正月上辛,禘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坛在国南郊,下广轮二百七十尺,上广轮四十六尺,高四十五尺。三成,成高十五尺。上中二级,四面各一陛,下级方维八陛。周以三壝,去丘五十步。中壝去内壝,外壝去中壝,各二十五步。皆通八门。又为大营於外壝之外,轮广三百七十步。其营堑广丈二尺,深一丈,四面各一门。又为燎坛於中壝外,当丘之丙地,广轮三十六尺,高三尺,四面各有阶。)以高祖神武帝配,五精帝、天文等从祀。(五精帝於中丘,面皆内向。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於下丘。众星位於内壝中。)礼以苍璧束帛,苍牲九。皇帝初献,太尉亚献,光禄卿终献。司徒献五帝,司空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常丞以下荐众星。后诸儒定礼,圜丘改以冬至祀之。南郊则岁一祀,以正月上辛,为坛於国南。(坛广轮三十六尺,高九尺,四面各一阶。为三壝,内壝去坛二十五步,中壝外壝相去如内壝。四面各一门。又为大营於外壝之外,广轮二百七十步。营堑广一丈,深八尺,四门。又为燎坛於中壝丙地,广轮二丈七尺,高一尺八寸,四面各一阶。)祀所感帝灵威仰,以高祖神武皇帝配。礼用四珪,币如方色。其上帝、配帝,各骍牲一。燎同圜丘。

后周宪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丘三成,成崇丈二尺。上径六丈,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圜壝径三百步,内壝半之。在国之阳七里。)以其先炎帝神农氏配,五帝、天文并从祀。(日月、内官、中官、外官、众星。)又祀所感帝灵威仰於南郊,(於国南五里为方坛,崇丈二尺,广四丈,壝方百二十步,内壝半之。)以始祖献侯莫那配,用牲各以方色。皇帝乘苍辂,戴玄冕,备大驾而行。从祭者皆苍服。

隋文帝受命,再岁冬至日,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制坛於国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丘四成,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以太祖武元皇帝配,(并丘上。)五方上帝、天文并从祀。(日月、五星、内官四十二座,次官百三十六座,外官百二十一座,众星三百六十座。五帝、日月在丘第二等,北斗、五星、十二辰、河汉、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内,众星在内壝外。)上帝、配帝、苍犊各一。五帝、日月,方色犊各一。五星以下,羊豕各九。孟春上辛,祠感帝赤熛怒於南郊,(为坛於国南,太阳门外道西一里。去宫十里,高七尺,广四丈。)以太祖武元帝配。其礼四珪有邸,牲用骍犊二。

炀帝大业元年孟春,祀感生帝,改以高祖文帝配。馀并仍旧。十年冬至,祀圜丘,帝不齐於次。诘朝,备法驾,至便行礼。是日大风,帝独献上帝,三公分献五帝。礼毕,御马疾驱而归。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