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九十九

礼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礼二十一

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服议(周汉晋宋)

周制,齐縗不杖周章,昆弟相为服,及姑姊妹適人无主者,与孙之为祖父母同,姑姊妹报。则天子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王者后及无主者,其服与士为姑姊妹適人无主者同;天子之卿大夫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诸侯及卿大夫无主者,与士为姑姊妹適人无主者同;诸侯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天子元子及诸侯卿大夫无主者,与士为姑姊妹適人无主者同;诸侯之卿大夫为姑姊妹女子子为命妇无主者亦如之;命妇之无主者为其昆弟之为士者亦如之。

汉石渠礼议曰:"经云大夫之子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何?戴圣以为:'唯子不报者,言命妇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为文。唯子不报者,言犹断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为父母周是也。'"(吴射慈云:"士为姑姊妹女子子適人无主者,齐縗周。")

东晋征西庾亮府仓曹参军王群从父姊丧,无主后,继子俄而又卒。群以为:"姑姊妹无主后者,反归服,经虽不及从,设教必自亲始。以经言则宜不降,以记论例在加服。又与此姊同在他邦,无馀亲,情所不忍,准经不降,不亦可乎!"通谘府主及僚寀详断。

荀讷曰:"若从姊夫没无子,无主后,反服可也。今已立后,殡葬有主祭,足下制小功之服,方以为后者没,更与本亲之情。寻其始则丧非无主,论其终则五月之末,继以大功之受,於制则情礼已降,於服则非轻重之序。"

庾亮答曰:"存没礼终而丧其嗣,此之无后,虽复可哀,然非复本宗之所知矣。故不得以小功之末,以亡者丧后而反服大功也。"

宋庾蔚之谓:"王群从姊丧亡之初,有继儿,群已制小功之服。凡服皆定於始制之日,岂得以葬竟儿亡方欲追改其服乎!异於女子为夫所出申服於父母也。经文多略,可以类推,举近亲之有服,则疏者知无服。凡经於五服之内,文有未备,皆於公子章发凡以明例。无主后之不降文不及从,又无发凡以明之,是知相矜止於周服而已。晋朝丧乱,移都於江南,郡之所仕,同奉天子,何他邦之有乎?"

叔母寡姑遣还未嫁而亡为服议(晋)

晋王景平问:"妇人夫没无男,其姑愍其少寡,欲令更出,要其兄迎归,未有所適而亡,伯叔之子应为服否?"谷士风议曰:"妇人夫没无子,有归宗更出之义。今姑愍彼无嗣,令还其党,欲令更出,则卫庄姜遣陈妫之比也。於兄弟之家者,兄弟宜服周。受姑命而归宗,夫之馀亲,不应有服。"虞子卿驳曰:"士风所议,妇人夫没无子,有归宗更適之义。昔姜氏以杀適立庶,归齐怨鲁,陈妫以子死君卒,於礼宜归。此妇非姜氏义绝之伦,无陈妫应出之事,宜姑愍其守寡,欲令更適,此盖代俗之常意,非教训之道也。卫共伯之妻,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不去,就有姑命,未可要谓之必出也。"李思龙以为:"谷氏所据之徵虽失,然所执之意未为非也。妇人之体,执箕帚、养舅姑、供祭祀者也。今归母氏,缺此三事,何妇礼之有!姑以宜出而遣,兄以可出而迎,辞姑从兄,是为欲出之意定也。"李彦仲以为:"姑有嫁妇之文,故令归母氏之党,已绝之理,理自灼然。"

寡叔母守志兄迎还密受聘未知而亡服议(晋宋)

晋有问曰:"甲叔母乙寡,守节十馀年,其母在,兄壬迎乙还家,景求婚於壬,壬意许定,已克吉日而乙暴亡,甲应有服否?"裴主簿议:"凡秉节遂志、义不二醮者,固必杜渐虑始,专於夫家,何得假迹晨昏,以之媒币。余以为景壬交币之辰,则甲乙义绝之日。"许参军驳曰:"乙丧夫无子,励操十载,心期同穴,志固金石。虽潜交媒币,而乙不与知,苟聘至之非我,则无愧於幽明矣。昔宋姬守志,梁寡高行,焚身毁形。焉知景至之时,乙无若人之絜?疑必从重,重则宜服。余固以为不应绝也。"

宋庾蔚之云:"甲叔母乙便是执操之人,直是母欲夺而嫁之。乃逆责杜渐防微,古贤不足贵也。许君之言,当附於理。"

已拜时而夫死服议(夫父母丧附晋)

晋郑澄问:"弟女当適武留繇儿,留去年自将儿来拜时,其儿今卒,不知弟女当奔吊否?若吊,著何服?"范甯答曰:"礼,曾子问:'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縗而往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谓斩縗也。谓既亲拜舅,宁当重於吉日耳。"郑又问:"若拜舅为重於吉日,应服斩,诚如来告。若拜傍亲,复云何?昔荀启拜时而卒,庾家女不往吊,不被讥,何也?"再答曰:"三代殊制,礼有因革。意为娶女有吉日,理轻於拜舅,复重於拜馀人。荀氏海内名族,庾则异行之门,想其不奔吊,必有所据。"

又陈仲欣拜时妇奔丧议曰:"夫拜时出於末代,或恐岁有忌,而吉日不辰,(辰,时也。言难逢吉日。)有此变礼。既无文於古,及其损益,故当使今之情制,不失古之义旨,亦宜以前事之得中者,为后事之元龟。辄寻今人拜时,婿身发蒙交拜者,往往长迎而尽妇人之礼。按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夙兴沐浴,质明赞见妇於舅姑'。则与拜而长迎然后妇礼乃备者,而相依准。至於三月庙见,郑玄云'以舅姑没者耳'。若以三日拟三月,施之二亲,没则可;若其亲尚存,岂容措言。乃以众人所行失礼之事,反讥许长迎而为非,则是贱於准礼,而贵於众失,可得然乎?又记云'娶女有吉日而死,婿以齐縗而吊,既葬而除,夫死亦然'。又'在涂之女而夫父母没,布深衣以赴丧'。又记云'女未庙见而死,虽不祔於王姑,而婿不杖,归葬於女氏,示未成妇'。郑玄云'虽不备丧礼,犹为服齐縗'。依准古义,无不赴哀之文。若苟以今失为是,而以古礼先儒为非,人则末如之何。夫拜时虽非古,既女交拜,亦敬慎重正,但未亲妇於姑,然夫妻之分定矣。若谓犹非定,则女子可冒绛纱,使他丈夫发而相见,拜以为婿,辄可委去,子女之分,固若是乎!夫称妻者,系夫之言;称妇者,有舅姑之辞。凡娶妻诚尽妇礼,所以事其所生,而代中有三日行敬,或上堂见姑。又设有甲乙二亲不存,娶妻虽已三日,无可致敬,又未烝尝,则与拜时未敬舅姑,事殊而理同,岂闻今人以为非妻乎!由斯而言,迎妇入家,发蒙交拜,夫妻之礼定;致敬舅姑,为妇之礼毕,以明妇顺耳。情礼不相背,故可推情以言礼。凡人有丧,犹或凄怆;况已入夫门,而不恤其哀乎!若谓与古礼相准而合情者,夫家尚中祥,祥日可赴哀,赴哀而情敬伸矣。"

仲欣又书曰:"庾扬州以拜舅姑拟之庙见,同先配而后祖。寻陈针子之讥郑忽,'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郑云:'配谓同牢食。后祭,无其敬神心,故曰诬其祖。未三月而祭,非礼也。'又记曰:'妇入,牢食,沐浴,俟明乃见舅姑,以明妇顺。'今当思礼传所以同异,而谬以拜时为先配后祖,未是寻书之意也。且代人三日先配,及同牢行妇礼,不以为嫌。又今人拜时,皆未施敬舅姑,诚准婚已交礼未及三日故也。设有婚未三日而夫有大丧,必尽哀而妇义已成矣。既以拜时准婚未三日,则是俱已入门交礼,同未致敬舅姑情义赴哭之例,不得云异。"

郡县守令迁临未至而亡新旧吏为服议(魏宋)

魏河南尹丞刘绰问曰:"士孙德祖以乐陵太守被书迁陈留,已受印绶,发迈迎吏,虽未至,左右已达,未入境而亡。不知乐陵送故吏当持重乎?陈留迎吏当持重乎?"河南尹司马芝答曰:"德祖见陈留太守,故乐陵守耳。乐陵吏以旧君服,复何疑也。"刘绰难云:"虽去乐陵,其义未绝;陈留虽迎,其恩未加。今使恩未加而服重,恩未绝而服轻乎?礼:'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婿齐縗而吊,既葬除之。'谓乐陵宜三年矣。"芝答:"德祖已受帝命,君名已定,乃欲以已成名之君,比未成之妇,何邪?"绰又难:"陈留之吏既未相见,而使三年,是责非时之恩。礼云:'仕而未有禄,违而君薨,弗为之服。'明服以恩不以名也。"

宋庾蔚之谓:"爵位以受命为判。德祖已受陈留之印,则於乐陵为旧君矣,不俟迎至乃相见也。陈留君吏之名虽判,而恩实未接,同吉日之妇,於情为安。今吏为君齐縗以吊。"

按宛令迁为元城,已来在道,元城左右奉图箓,主簿众吏在后,未到令死,二县吏疑所服。马博士以为宛君臣未绝,旧吏不得不服,元城宜吊服加麻。贾博士以为已正名元城,然未入境,可依女在涂之服,宛当为旧君之服。

或问长吏迁在传舍而死,彼迎吏未至,此二国吏服谁当轻重?孙叔然答曰:"古者诸侯以国为家,卫出其君於襄牛,不书出奔,以未出境也。卫侯奔死鸟,传曰:'犹在境内,则卫君也。'虽出传舍,固当以君服之;彼迎吏依娶女有吉日,夫死,斩縗而吊,既葬除之。"

吏受今君使闻旧君薨服议(晋)

晋范甯答问者曰:"礼,衔命出使而君薨,在道则反,入境则遂其事。然则闻旧君之丧,反命而后赴也。"又问曰:"仕今君之朝,欲奔旧君之丧,而今君不许,可以辄去乎?"甯答:"事君,当不义则争之,三谏不从去之可也。君有戎役之事,王命所制,此礼权也。"

与旧君不通服议(周晋)

周制,檀弓:"鲁穆公问於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对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为旧君反服之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泉,无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有!'"(郑玄云:"言放逐之臣不服旧君也。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也。"卢植曰:"戎,兵也。言人君待臣不以礼,不举兵为行陈之首诛之,则善矣,又何反服之有!")

战国时,齐宣王问孟子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答曰:"谏行言听,膏泽下於人,有故而去,(綦毋邃云:"谓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安其所往,如此则为之服。若谏不行,又搏执,(若送囚徒然也。)此之谓寇雠,何服之有耶!"

晋或问云:"君无道而臣见黜放,君薨,为服否?"许猛答曰:"君无道则当三谏,不从则適他国。若既亡不越境,君虽无道,犹责以臣礼。"

惠帝元康中,赵郡吏苏宙不奔吊於郡将,中郎、关中侯曹臣移冀州大中正:"臣以元康四年,为先定公薨背,还济北穀城墓宅安厝。太学博士赵国苏宙,昔先公临赵,以宙为功曹,后为察孝。前臣遭难,宙为镇东司马;赵之故吏,有致身叙哀者,有在职遣奉版者,唯宙名讳不至。宙今典礼学之官,口诵义言,不可废在三之义。於宙应见论贬。"博士苏宙移国子博士:"被符下省请议。郡将曹公,昔临敝国,见接有布衣之交,高游尽欢,谓千年可毕。不意后会,逼为功曹,寻被州召,不为公察孝也。欲深其罪,崇饰虚名,以惑明时。宙虽不德,数受教於君子,宁有故将之丧,而忘奔赴之哀。过蒙殊恩,忝佐方岳,衔命守制,无因致身。礼,闻父母丧,不得奔赴,为位敛发,成踊袭绖,割孝子之心,以终君之命,谓之礼也。往闻丧设位尽哀,仰则先哲,俯顺王度,仪刑古典,不失旧物。若此为罪,不敢逃刑。闻凶则因洛健步,书吊嫡孙,健步回说,丧已还东阿,留书付其从子综。宙寻被召为博士,王事敦我,不遑启处。加宙凶薄,天讨其罪,孤独无子,代之哀人也。按穀梁传曰:'周人有丧,鲁人有丧,周人吊,鲁人不吊。鲁人曰:"吾君,亲之者也,使大夫则不可。"周人丧,鲁人不吊,是其下成康未为久也。'(下犹去也,言去成康之时不远,无愧於不往也。)礼无臣祭君之文,时俗之所行,非先王之令典也。庶子不得祭父,臣之祭君也,求之礼传,无吊祭之文。"国子博士谢衡议云:"大夫去国,其妻、长子为旧君服。传曰:'妻言与人同,长子言未去也,言去则无服矣。'是违诸侯之天子不反服,违天子之诸侯亦不反服,以在外也。今之官长,皆自外来,假借一时,共相临尹,去则在外,体远事绝,恩轻义疏。至於死亡,隔限远路,或有难故,不得时往,奔赴之义,无所犯也。"博士周裒议云:"事君之道,资於事父,委质之日,贰乃辟也。宙受署而退,义已周矣。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所以哀其丧、矜其孤也。苟能致书唁,吊祭阙之可也。"河内太守孙兆议曰:"秦罢侯置守,汉氏因循,郡守丧官,有斩縗负土成坟,此可谓窃礼之不中,过犹不及者也。至於奔赴吊祭故将,非礼典所载,是末代流俗相习,委巷之所行耳,非圣轨之明式也。今之郡守内史,一时临宰,转移无常,君迁於上,臣易於下,犹都官假合从事耳。又当故将未殡之前,已受天子肃命之任,王事敦我,密勿所职,诗不云乎,'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夫系之情,犹不得将养父母,而况远赴吊祭故将乎!其议贬者,可谓行人失辞。仲尼所以非子路,'由尔责於人,终无已也'。"

元康中,又南阳张观告太常,称其父"昔为丹阳郡,有二臣主簿刘亶、留颂等,理罪除名。今观父亡,居在郡下,亶等不来临丧,又不奔葬。凡人有丧,匍匐救之,况於君臣之义乎!而亶等敢怀雠君之心,公肆夷狄之行。"(按亶、颂告太常自理云:"近为陈事犯忤,加鞭付狱,亶、颂默然待放。戮辱放退,君臣道绝,抱罪之人,不敢见灵柩也。")博士马平议云:"按礼,君臣之道,有合离之义。亶等昔为君所弃,是为义绝。义绝之臣,责其自亲於君,已见放逐,求还亲临丧事,於事则近伪,於礼无此制也。"

又梅陶为章郡太守,孙虚为功曹,虚怏怏不欲。时有蜀贼侦逻,误为贼至,陶及虚皆散走。晓知非贼至,悉还。陶大怒书佐还晚,欲斩之,虚执据不听。陶后移邑,虚诣郡自理,驳陶七事。戴邈为州都言依。事绝,太尉留虚为从事中郎,不复与陶相闻。

温县领校向雄送牺牛,不呈郡太守吴奋。送牛值天大热,多渴死。奋召雄与杖,雄不受,曰"呈,牛亦死"。奋下雄狱。后雄为黄门郎,奋为侍中,同省不相见。武帝敕雄诣奋。王隐议曰:"礼虽云:'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当为小恶也。三谏不从则去,不见齿於其君,则不敢立其朝。至如仲子称'人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人以凡人遇我,我以凡人报之'。此犹轻於戎首,则可逢而避之,至死不往可也。雄无诏敕逢避,未可非也。"

秀孝为举将服议(魏宋)

魏景元元年,傅玄举将仆射陈公薨,以谘时贤。光禄郑小同云:"宜准礼而以情义断之,服吊服加麻可也,三月除之。"司徒郑公云:"昔王司徒为谏议大夫,遭举将丧,虽有不反服,今不同古,便制齐縗三月。汉代名臣皆然。"

宋庾蔚之谓:"白衣举秀孝,既未为吏,故不宜有旧君之朝。尊卑不同,则无正服,吊服加麻可也。今人为守相刺史又无服,但身蒙举达,恩深於常,谓宜如郑小同吊服加麻为允。今已违適为异,与旧君不通议论,不奔吊故郡将丧。"

郡县吏为守令服议(魏晋宋)

魏令曰:"官长卒官者,吏皆齐縗,葬讫而除之。"(蜀谯周云:"大夫受畿内采邑,有家臣,虽又别典乡遂之事,其下属皆上相属其吏,非臣也。秦汉无复采邑之家臣,郡县吏权假斩縗,代至则除之。")

晋丧葬令曰:"长吏卒官,吏皆齐縗以丧服理事,若代者至,皆除之。"武昌太守徐彦与征西桓温笺云:"蔡徐州薨,主簿服斩。王征北薨於京都,王丞相时在丧庭。徐州主簿以服事谘公,公谓轻重可依蔡侯。时北中郎刘公薨於淮阴,州主簿相承持重。至郤太宰薨,州主簿改服齐縗。中兴以来,江南皆从之。公卿以下至邑宰,吏服其君齐縗,吏服其君齐縗,则无从服之文,而由来多有从服者。陶大司马遭兄子丧,府州主簿从服。时卞光禄经过,自说为太傅主簿,太傅丧母,已不从服,此是用晋令也。郤太宰遭姊丧,吏服惟疑,郤问谯秀,言不应从服,诸主簿仍便从服。既服君旁亲,则服君便应重矣,乃二公之薨,府州主簿服齐縗。"

宋庾蔚之谓:"晋令云'代至而除',施之州郡县员吏,宜用齐周之制。礼代殊事异,理有大断。今州府之君既不久居其位,蹔来之吏不得以为纯臣,则齐周之制不为轻也。君齐矣,岂有从乎!母妻其犹不从,本无义於傍亲,卞光禄所行是也。二公使吏从服侄姊,可谓恢疏,罔其乖远矣。"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