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七十

礼三十 沿革三十 嘉礼十五

读时令(后汉魏东晋宋北齐大唐)

后汉制,太史每岁上其年历。先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读五时令。皇帝所服,各随五时之色。帝升御座,尚书令以下就席位。尚书三公郎中以令置案上,奉以先入,就席伏读讫,赐酒一卮。

魏明帝景初元年,通事奏曰:"前后但见读四时令,至於服黄之时独阙。"太史令高堂崇以为:"黄属土也,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土生於火,故於火用事之末服黄,三季则否。其令则随四时,不以五行为令也,是以服黄无令。"(斯则魏代不读大暑令也。)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有司奏读秋令。时侍中荀奕上议云:"武皇帝时,光禄大夫华恒议,以秋夏盛暑,常阙不读令,在春冬则不废也。夫先王所以顺时读令者,盖后天而奉天时,正服尊严之所重。今比热炎赫,服章多阙,请如恒议。"诏可。六年,有司奏:"立夏日,正服渐备,祗述天和,宜读夏令。"奏可。

宋文帝元嘉六年,读时令。三公郎中每读,皇帝临轩,百僚备位,多震悚失常仪。唯孝武帝时刘勰,明帝时谢纬,善於其事,人主公卿并属目称叹。

北齐制,立春日,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帻,青纱袍,佩苍玉,青带,青葱,青袜舄,而受朝於太极殿,西厢东向。尚书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诣席,跪读时令讫,典御酌卮酒,置郎中前,郎中拜,还席伏饮,礼成而出。至立夏立秋,则施御座於中楹,南向,立冬如立春,东向。各以其时之色服,仪并如春礼。

大唐贞观十一年,复修四时读令。武太后圣历元年腊月制,每月一日於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博士辟闾仁谞奏曰:

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唯礼记玉藻云:"天子听朔於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於邦国。"今每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此则听朔之礼毕,合於周礼、玉藻之文矣。而郑玄注玉藻"听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此郑注之误也。故汉魏至今莫之用。又按月令"其帝太昊,其神勾芒"者,谓宣布时令,告示下人,其令词云其帝其神耳。所以为敬授之文,欲使人奉其时而务其业。每月有令,故谓之月令,非谓天子月朔日以祖配帝而祭告之。其每月告朔者,乃诸侯之礼也。故春秋左氏传,鲁侯"既视朔,遂登观台"。又郑注论语云:"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谓之朝享。"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按郑玄所谓告其帝者即太皞等五人帝,其神者即重黎等五行官。虽并功施於人,列在祀典,无天子每月拜祭告朔之文。

臣又检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世无明堂,故无告朔之礼,则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著祀五方上帝於明堂,即孝经"宗祀文王於明堂"也。此则无明堂而著其享祭,何为告朔独阙其文?若以君有明堂即合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经典正文并无天子每月告朔。臣博考载籍,既无其礼,请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以正国经。窃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使奉而行之之义也。凤阁侍郎王方庆奏议曰:

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於南郊总受十二月之政,还藏於祖庙,月取一政颁於明堂。诸侯孟春之月,朝於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於祖庙,月取一政而行之。故仲尼美而称之曰:"明王之以孝理天下者也。"人君以其礼告庙,则谓之告朔;听视此月之政,则谓之视朔,亦曰听朔,其实一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闰十月,不告朔。左氏传云:"闰月不告朔,非礼也。夫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宁有他月废其礼乎?

又按周礼太史职云:"颁告朔於邦国。闰月,诏王居门终月。"玉藻云:"闰月则阖门左扉,立於其中。"是天子闰月而行告朔之事明矣。每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此听朔之礼毕,而合於周礼、玉藻之文也。

又按郑玄云:"凡听朔告其帝。"臣愚以为其告朔之时,五方上帝之一帝也。春则灵威仰之例,以始祖而配之。人帝及神,列在祀典,亦於其月而享祭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犹可识礼,羊亡其礼遂废,故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也。

汉承秦灭学,庶事草创,所以无告朔之事。至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庶几复古。后汉董卓西移,载籍湮灭,告朔之礼,於此而坠。宋何承天礼论,虽加编次,於事则阙。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隋大业中,炀帝令学士撰江都集礼,只钞撮礼论,更无异文。贞观、显庆及祠令不言告朔者,盖为历代不传,所以其文遂阙。今若每月听政,於事亦烦,孟月视朔,恐不可废。

从之。

开元二十六年,命太常少卿韦縚,每月进月令一篇。是后孟月朔日,御宣政殿,侧置一榻,东西置案,令韦縚坐而读之,诸司官长亦升殿列坐听焉。岁除罢之。(乾元元年十二月,丙寅立春,御宣政殿,命太常卿于休烈读春令,常参官五品以上正员,并升殿与坐也。)馀并具开元礼。

议曰:读时令,非古制也。自东汉始焉,其后因而沿袭。按太宰职:"正月之吉,悬治象之法於象魏,使万人观之。"又春官太史"颁告朔於邦国",玉藻复云"听朔於南门之外",并无读时令故事。而辟闾仁谞云"元日受朝读令,此则听朔礼毕,合於玉藻之文",王方庆虽有所駮,大旨与仁谞不异,皆臆说也。凡言时者,谓四时耳。若正月之朔读令,则合云岁令,何以谓之时邪?其夏秋冬,又何为不读?斯则辟闾辈误矣。

元正冬至受朝贺

(朔望朝参及常朝日附○ 汉后汉魏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齐隋大唐)

汉高帝十月定秦,遂为岁首。七年,长乐宫成,制诸侯群臣朝贺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庭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上传语告下为胪,下传语告上为句。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礼毕,复置法酒。(文颖曰:"作酒法令也。")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抑,屈首也。)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群臣莫不振恐肃敬。(高帝初,百度草创,未有仪法,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叫呼,拔剑起击柱,帝患之。叔孙通说帝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帝曰:"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於是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及帝左右为锦蕞,参用先代之仪,然往往改异,於野外习之。月馀,帝令试之,曰"吾能为此"。竟朝无敢諠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徐广曰:"蕞"音子外反。"以茅翦树地为纂位标准,为习肄处也,置设绵也。春秋传曰"置茅蕝"。蕝音子悦反。肄音以致反。)

至武帝,虽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於十月朔,犹常享会。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贺正月。(决疑要注云:"古者朝会皆执贽,侯伯执圭,子男执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汉魏粗依其制,正朝大会,诸侯执玉璧,荐以鹿皮,公卿以下所执如古礼。古者衣皮,故用皮帛为币。玉以象德,璧以称事。")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独断曰:"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进璧。古语曰'御坐则起',此之谓也。")举觞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白虎通曰:"有丧不朝,吉凶不相干,不夺孝子恩也。太庙火、日食、后之丧、雨霑服失容,并废朝。")

后汉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朝贺及贽。(献帝起居注:"旧典,市长执雁,建安八年始令执雉。")百官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蔡质汉仪:"正月朝,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百官各陪位朝贺。百蛮朝贡毕,属郡计吏皆陛觐,庭燎。宗室诸刘亲会,万人以上,立西面。位既定,上寿。群计吏中庭北面立,太官赐酒食,西入东出。御史四人执法陛下,虎贲、羽林张弓挟矢,陛戟左右,戎头偪胫陪前向后,左右中郎将位东南,羽林、虎贲将位东北,五官将位中央,悉坐就赐。作九宾散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於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为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游,於庭炫耀。又以丝绳系两柱閒,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於绳上,相逢切肩不倾。又蹋局出身,藏形斗中。钟磬倡乐毕,作鱼龙曼延。小黄门吹三通,谒者引公卿以次拜,微行出,卑官在前,尊官在后。其德阳殿周旋容万馀人。陛高一丈,皆文石作坛,画屋朱梁,玉陛金柱刻镂。")

魏文帝受禅后,修洛阳宫室,权都许昌。宫殿狭小,元日於城南立毡殿,青帷以为门,设乐飨会。后还洛阳,依汉旧事。其藩王不得朝觐,明帝时,有朝者,由特恩,不得为常。

晋武帝咸宁中,定仪:先正月一日,有司各宿设王公卿校便坐於端门外,太乐鼓吹又宿设四厢乐於殿前。夜漏未尽十刻,群臣集,庭燎起。上贺,谒报,又贺皇后。还从云龙、东中华门入谒,诣东閤下便坐。漏未尽七刻,群司乘车与百官及受贽郎,下至计吏,皆入,诣阶部,立其次,其阶卫者如临轩仪。漏未尽五刻,谒者仆射、大鸿胪各奏"群臣就位定"。漏尽,侍中奏"外办"。皇帝出,钟鼓作,百官皆拜伏。太常导皇帝升御座,钟鼓止,百官起。大鸿胪跪奏"请朝贺"。掌礼郎赞"皇帝延王登"。大鸿胪跪赞"藩王臣某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贺"。太常报"王悉登"。谒者引上殿,当御座。皇帝兴,王再拜。皇帝坐,复再拜。跪置璧御座前,复再拜。成礼讫,谒者引下殿,还故位。掌礼郎赞"皇帝延太尉等"。理礼郎引公、特进、匈奴南单于、金紫将军当大鸿胪西,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当大行令西,皆北面伏。鸿胪跪赞"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贺"。太常赞"皇帝延公等登"。掌礼引公至金紫将军上殿,当御座。皇帝兴,皆再拜。皇帝坐,又再拜。跪置璧皮帛御座前,复再拜。成礼讫,谒者引下殿,还故位。王公置璧成礼时,大行令并赞殿下,中二千石以下同。成礼讫,以贽授受贽郎,郎以璧帛付谒者,羔、雁、雉付太官。太乐令跪请奏雅乐,乐以次作。乘黄令乃出车,皇帝罢入,百官皆坐。昼漏上水六刻,诸蛮夷朝客以次入,皆再拜讫,坐。御入后三刻又出,钟鼓作。谒者仆射跪奏"请群臣上"。谒者引王公二千石上殿,千石、六百石停本位。谒者引王诣樽酌寿酒,跪授侍中。侍中跪置御座前,王还,自酌置位前,谒者跪奏"藩王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侍中云"觞已上",百官伏称万岁。四厢乐作,百官再拜。已饮,又再拜。谒者引王等还本位。陛下者传就席,群臣皆跪诺。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各於殿上上寿酒。登歌乐升,太官令又行御酒。御酒升阶,太官令跪授侍郎,侍郎跪进御座前。乃行百官酒。太乐令跪奏"奏登歌",三终乃降。太官令跪请具御饭,到阶,群臣皆起。太官令持羹跪授司徒,持饭跪授大司农,尚食持案并授侍郎,侍郎跪进御座前。群臣就席。太乐令跪奏"奏食举乐"。太官行百官饭桉遍。食毕,太乐令跪奏"请进舞",乐以次作。鼓吹令又前跪奏"请以次进伎"。乃召诸郡计吏前,授敕戒於阶下。宴乐毕,谒者一人跪奏"请罢退"。钟鼓作,群臣北面再拜,出。(未尽七刻谓之晨贺,昼漏上三刻更出,百官奉寿酒,谓之昼会。别置女乐三十人於黄帐外,奏房中之歌。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则更始。如有故、不朝之岁,各遣卿奉聘。)

东晋江左多虞,不复晨贺。夜漏未尽十刻,开宣阳门,至平明始开殿门,昼漏上水五刻,皇帝乃出受贺。皇太子出会者,则在三恪下,王公上。正朝元会,设白兽樽於殿庭,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樽盖施以白虎形以名焉。按礼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蕢自外来,闻钟声,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进曰:'尔饮旷,何也?'蕢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为子卯大矣。旷,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公曰:'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公曰:'尔饮,何也?'蕢曰:'蕢,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也。'公曰:'寡人亦有过矣,酌而饮寡人。'杜蕢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无废斯爵。'至於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白虎樽盖杜举之遗式。)

宋因晋制,无所改易,唯朝至十刻乃受朝贺,升皇太子在三恪上。

齐因之。

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台门辟,禁卫皆严,有司各从其事。太阶东置白兽樽。群臣及诸蕃客并集,各从其班而拜。侍中奏"中严",王公卿尹各执珪璧入拜。侍中乃奏"外办",皇帝服衮冕,乘舆以出。侍中扶左,常侍扶右,黄门侍郎一人,执曲直华盖从。至阶,降舆,纳舄,升御座。前施奉珪藉。王公以下,至阼阶,脱舄剑,升殿,席南奉贽珪璧,礼毕下殿,纳舄佩剑,诣本位。主客郎徙珪璧於东厢。帝兴,入,徙御座於西壁下,东向。设皇太子王公以下位。又奏中严,皇帝服通天冠,升御座。王公上寿礼毕,食。食毕,乐伎奏。太官进御酒,主书赋黄甘,逮二品以上。尚书驺骑引计吏,郡国各一人,皆跪受诏。侍中读五条诏,计吏更应诺讫,令陈便宜者,听诣白兽樽,以次还座。宴乐罢,皇帝乘舆以入。皇太子朝,则远游冠服,乘金辂,卤簿以行。与会则剑履升座。会讫,先兴。

天监六年诏曰:"顷代以来,元日朝毕,次会群臣,则移就西壁下,东向坐。求之古义,王者宴万国,唯应南面,何更居东面。"於是御座南向,以西方为上。皇太子以下,在北壁坐者,悉西边东向。尚书令以下在南方坐者,悉东边西向。旧元日,御座东向,酒壶在东壁下。御座既南向,乃诏壶於南栏下。又诏:"元日受五等贽,珪璧并量付所司。"周舍按:"周礼冢宰,大朝觐,赞玉币。尚书,古之冢宰。顷王者不亲抚玉,则不复须冢宰赞助。寻尚书主客曹郎,既冢宰隶职,今元日五等奠玉既竟,请以主客郎受。郑玄注觐礼云:'既受之后,出付玉人於外。'汉时少府,职掌珪璧,请主客受玉,付少府掌。"帝从之。又尚书仆射沈约议:"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寻路寝之设,本是人君居处,不容自敬宫室。按汉氏,则乘小车升殿。请自今元正及大公事,御宜乘小舆至太极阶,仍乘板舆升殿。"制可。

陈制,先元会十日,百官并习仪注,令仆以下,悉公服监之。设庭燎,街阙、城上、殿前,皆严兵,百官各设部伍而朝。宫人皆於东堂,隔绮疏而观。宫门既无籍,外人但绛衣者,亦得入观。是日,上事人发白兽樽。自馀亦多依梁礼云。

北齐元正大飨,百官一品以下,流外九品以上与会。一品以下、正三品以上,开国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刺史并升殿。从三品以下、从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外官者,在阶下。勋品以下端门外。侍中宣诏慰劳州郡国使。(诏牍长尺三寸,广一尺,雌黄涂饰,上写诏书。计会日,侍中依仪劳郡国计吏,问刺史太守安否及穀价麦苗善恶,人间疾苦。又班五条诏书於州郡国使人,写以诏牍一板,长二尺五寸,广一尺三寸。写诏书,正会日,宣示使人,归以告刺史。一曰,政在正身爱人,去残贼,择良吏,正决狱,平徭赋。二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其劝率田桑,无或烦扰。三曰,六极之人,务加宽养,必使生有以自救,没有以自给。四曰,长吏浮华,奉客以求小名,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五曰,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内外溷淆,纪纲不设,所宜纠劾。侍中黄门宣诏劳诸郡国上计,罢。)

隋制,正朝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卤簿至明阳门外,入贺。复诣皇后御殿,拜贺讫,还宫。皇太子朝讫,群官客使入就位,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解剑,升贺;降阶,带剑,复位而拜。有司奏诸州表。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上下俱拜。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皇太子与会,则设座於御东南,西向。群臣上寿毕,入位,解剑以升。会讫,先兴。

大唐开元八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冬至,一阳始生,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此日朝万国,观云物,礼之大者,莫逾是时。其日亦祀圜丘,皆令摄官行事,质明既毕,日出视朝,国家以来,更无改易。缘修新格将毕,其日祀圜丘,遂改用小冬日受朝。若亲拜南郊,受朝须改,既令摄祭,理不可移,伏请改正。"从之。因敕,自今以后,冬至日受朝,永为恒式。至天宝三载十一月五日,甲子冬至,敕:"伏以昊天上帝,义在尊严,恭惟祀典,每用冬至。既於是日有事圜丘,更受朝贺,实深兢惕。自今以后,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永为恒式。"又至六载十二月,敕:"承前诸道差使贺正,十二月早到,或有先见,或有不见。其所贺正表,但送省司,又不同进,因循日久,於礼全乖。自今以后,应贺正使,并取元日,随京官例,序立便见,通事舍人奏知,其表直送四方馆,元日仗下后一时同进。"

永泰元年十一月诏:冬至令有司祭南郊后,於含元殿受朝贺。

建中二年十一月敕,宜以冬至日受朝贺。(初,永徽五年十一月,武后立,群臣命妇朝皇后。旧仪,冬至元日,百官不於光顺门朝贺皇后。至乾元元年,张皇后遂行此礼。礼仪使、工部侍郎于休烈先奏曰:"据周礼,有命夫命妇。夫朝人主,妇朝女君。自永徽五年,以则天为皇后,始行此礼。其日,命妇又朝光顺门,朝官命妇并入杂处,殊为失礼,有诏乃停。"永崇二年,敕於宣政殿会百官及命妇,太常博士袁利贞上疏曰:"伏以恩旨,於宣政殿上,兼设命妇坐位,奏九部伎及散乐,并从宣政门入。臣以为,前殿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处;象阙路门,非倡优进御之所。今请命妇会於别殿,九部伎从东入,散乐一色请停省。若於三殿别设,自可备极恩私。"从之。改向麟德殿也。)

其寻常朝参准。贞观十三年十月,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奏:"天下太平,万机事简,请三日一临朝。"诏许之。至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太尉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高宗报曰:"朕初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壅滞众务。自今以后,每日恒坐。"永徽元年十月五日,敕京官文武五品,依旧五日一参。至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诏:"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极殿视事,朔望朝,即为恒式。准元日令,中书令读诸方表。"

神龙元年四月十四日,初令文武官五品以上,每朔望参日,陛殿食。

贞元七年四月敕:"昔者圣贤,仰观法象,因天地交会之序,为父子相见之仪,沿习成风,古今不易。王者制事,在於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顺其俗以为礼。咸觌之仪,既行父子之间;资事之情,岂隔君臣之际。申恩卿士,自我为初。自今以后,每年五月一日,御宣政殿,与文武百僚相见,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奏在京者,并听就列。宜令所司,即量定仪注颁示,仍编礼式,以著恒规。"其正至仪,具开元礼。(武太后圣历初,凤阁侍郎王方庆奏曰:"准令,周丧大功未葬,并不得朝贺,仍终丧不得宴会。比来百官,不遵礼法,有哀惨,陪朝会,手舞足蹈,公违宪章,名教既亏,实点皇化,伏请禁断。"从之。)

策拜皇太子(皇太子称臣附○后汉东晋北齐大唐)

后汉制,拜皇太子仪:百官会,位定,谒者引皇太子当御座殿下,北面;司空当太子西北,东面立。读策书毕,中常侍持太子玺绶东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谒者赞曰"皇太子臣某",中谒者称制曰"可"。三公升阶上殿,贺寿万岁。因大赦天下。礼毕。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台符问:"皇太子既拜庙,朝臣奉贺,应上礼否?"国子博士车胤云:"百辟卿士,咸与盛礼,展敬拜伏,不须复上礼。唯方伯牧守,不睹大礼,自非酒牢贡羞,无以表其乃诚,故宜有上礼。亦如元正大庆,方伯莫不上礼,朝臣奉璧而已。"太学博士庾弘之议:"按武帝咸宁中,诸王新拜,有司近臣诸王公主上礼。今皇太子国之储副,既已崇建,普天同庆。谓应上礼奉贺。"

按汉魏故事,皇太子称臣。新礼以太子既以子为名,而又称臣,臣子兼称,於义不通,除太子称臣之制。挚虞以为:"孝经'资於事父以事君',义兼臣子,则不嫌称臣。宜定新礼,皇太子称臣如旧。"诏从之。(尚书符又问王公以下见皇太子仪及所制衣服。车胤议:"朝臣宜朱衣褠帻,拜敬,太子答拜。按经传不见其文,故太傅羊祜笺庆太子,称叩头,此则拜之证。又太宁三年诏议其典,尚书卞壸谓宜稽则汉魏,阖朝同拜。其朱衣冠冕,唯施天朝,宜褠帻而已。")

北齐册皇太子,皇帝临轩,司徒为使,司空副之。太子服远游冠,入至位。使者入,奉册读讫,皇太子跪受册於使者,以授中庶子。又受玺绶於尚书,以授庶子。稽首以出。就册,使者持节至东宫,宫臣内外官定列。皇太子阶东,西面。若幼,则太师抱之,主衣二人奉空顶帻服从,以受册。明日,拜章表於东宫殿庭,中庶子、中舍人乘轺车,奉章诣阙堂谢。择日斋於崇正殿,服冕,乘安车谒庙。择日群臣上礼,又择日会。明日,三品以上笺贺。

大唐临轩册命皇太子,如开元礼。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