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二十三

职官五

尚书下

吏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司封郎中、员外郎司勋郎中、员外郎考功郎中、员外郎)

周礼天官,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理邦国。(变冢言太者,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宰;列职於王,则谓之太宰。宰,主也。建,立也。邦,理王所居之邦国。佐犹助也。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以佐王理邦国。汉成帝初,分尚书置四曹,盖因事设员,以司其务,非拟於古制也。至光武,乃分为六曹。迄於魏晋,或五或六,亦随宜施制,无有常典。自宋齐以来,多定为六曹,稍似周礼。至隋六部,其制益明。大唐武太后遂以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以承周六官之制。若参详古今,徵考职任,则天官太宰当为尚书令,非吏部之任。今吏部之始,宜出於夏官之司士云。)又夏官之属有司士下大夫二人,掌群臣之版,(古书版为班,班书或为版。版,名籍也。)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谓用功过黜陟者。)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年数多少,知其老少。)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理,(告王所当进退。)以德诏爵,(有贤者之德,乃诏以爵。)以功诏禄,(理有功勋,后告以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能者事成乃食之。王制曰:”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奠音定。)汉成帝初置尚书,有常侍曹,主公卿事。后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为选部。(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陈群为尚书,延康元年,群始建九品官人之法,拜吏部尚书。又毛玠字孝先,为吏部尚书,无敢好衣美食者。魏武叹曰:”孤之法不如毛尚书。”吴暨艳字子休,为选曹尚书,性峭厉,好清议。当时郎署混浊,多非其人,欲区别贤愚,弹射百寮,覈选三署,皆贬高就下,降减等数。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故惋愤声积,竞言艳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坐自杀。)晋与魏同。(山涛为吏部尚书,用人皆先密启,然后公奏,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终始如其言。唯用陆亮,寻以贿败。启事曰:”臣欲以郤诜为温令。”诏可。寻又启曰:”访闻诜丧母不时葬,遂於所居屋后假葬,有异同之议,请更选之。”诏曰:”君为管人伦之职,此辈应为清议,与不便当裁处之。”江霦字思玄,三为选官,始为吏部郎,迁侍中、吏部尚书、仆射。世说曰:”锺会见王戎、裴楷总角,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复滞才。'”刘聪僣号,省吏部,置左右选曹。石勒时,又置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霦音彬。)宋时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孝武不欲威权在下,大明二年,分吏部尚书,置二人以轻其任,而省五兵,后还置一吏部尚书。顺帝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书。晋宋以来,吏部尚书资位尤重。(宋时,徵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廓至,谓左丞傅隆曰:”选皆出我乎?”隆言之执政。徐羡之曰:”黄门以下,专以相委;过此则与众参之。”廓闻之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遂不就。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云”署纸尾”。又庾炳之为吏部尚书,通货贿。吏部令史钱泰能琵琶,主客令史周伯齐善歌,诣炳之宅谘事,因留宿。尚书旧制,令史谘事,不得停外,虽有八座命亦不许。为所司奏,免官。)梁陈亦然。(梁萧子显为吏部尚书,性凝简,负才气,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又谢览字景涤,朏弟约之子,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时以为荣。又王泰字仲通,为都官尚书,能接人士,皆愿其居选官。顷之,为吏部尚书,衣冠倾属。又谢举字言扬,迁掌吏部。举祖庄,宋代再典选。至举又三为此职,前代未有。)后魏、北齐吏部统吏部、(掌褒崇、选补。)考功、主爵三曹。(自洛阳迁邺以后,掌大选知名者数四。文襄帝少年高明,所蔽也疏;袁叔德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愔风流辨给,取士失於浮华。唯辛术为尚书,性尚贞明,擢士以才以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前后铨衡,术最为折衷,甚为当时所称。)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下其损益之数。依六勋之赏,颁禄之差。)小吏部下大夫一人,(掌贰吏部之事。)领司勋上士等官,属大司马。隋吏部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牛弘为吏部尚书,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所进用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悟,清慎绝伦,然爽俊有馀,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於斯为最。又曰:卢恺摄吏部尚书,何妥奏苏威阴事,恺相连。谳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又吏部参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作色而遣。威有从父弟彻、肃二人,徵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之故,而授朝请郎。”文帝怒曰:”恺敢将天官为私惠!”乃除名为庶民。自后周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於此。)大唐龙朔二年,改吏部尚书为司列太常伯,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天宝十一年,改为文部,(至德初复旧。)掌文官选举,总判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曹事。旧令班在侍中、中书令上,开元令移在侍中、中书令下。尚书六曹,吏部、兵部为前行,户、刑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其官属自后行迁入二部者以为美。自魏晋以来,凡吏部官属,悉高於诸曹,其选举皆尚书主之。自隋置侍郎,贰尚书之事,则六品以下铨补,多以归之。大唐自贞观以前,尚书掌五品选事。(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文部侍郎卢承庆兼检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选事。承庆辞曰:”五品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是越局。”太宗不许,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由此言之,即尚书兼知五品选事明矣。)至景龙中,尚书掌七品以上选,侍郎掌八品以下选。至景云元年,宋璟为尚书,始通其选而分掌之,因为常例。开元以前,诸司之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议政於朝堂,午后理务於本司。自开元以来,宰相员少,资地崇高,又以兵吏尚书权位尤美,而宰臣多兼领之,但从容衡轴,不自铨综,其选试之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遂为故事。或分领其事,则列为三铨,(四年六月饬,其员外郎、御史并馀供奉官,直进名饬授,自此不在吏部。)尚书掌其一,侍郎分其二。(尚书所掌,谓之尚书铨;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东铨。各有印。)

侍郎二人。(隋炀帝置,说在历代郎中篇。凡六司侍郎,皆贰尚书之事。吏部初置一员,总章元年加一员。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分掌选部流内六品以下官,是为铨衡之任。凡初仕进者,无不仰属焉。当选集之际,势倾天下,列曹之中,资位尤重。初,隋世高孝基为吏部侍郎,房玄龄、杜如晦与选,孝基时加赏异,后以为知人。大唐文皇帝永徽时,马载、裴行俭为吏部侍郎,贞观以来,最为称职。又邓玄挺为此官不称职,甚为时谈所鄙。常患消渴,选人因号为“邓渴”,坐此迁澧川刺史,有能名。武太后重拜为天官侍郎,其弊愈甚。又以许子儒为之,子儒不以藻鉴为意,其补官悉委令史勾直,时曰平配。后崔玄暐为之,介然自守,绝於请谒,为执政者所忌,转文昌左丞,选司令史乃设斋自庆,武太后闻之,复拜为天官侍郎。)

郎中二人。(汉魏以来,尚书属或有侍郎,或有郎中,或曰尚书郎,或曰某曹郎,或则两置,或为互名,虽称号不同,其职一也,皆今郎中之任。山公启事曰:“吏部郎主选举,宜得能整风俗、理人伦者。”又曰:“吏部郎以碎事日夜相接,非但当正己而已,乃当能正人,不容秽杂也。”乃以议郎杜默为之。齐谢朓为吏部郎,上表三让,说在历代郎官篇。又王俭为吏部郎,专断曹事。又陆慧晓字叔明,为吏部郎。吏部都令史历政以来,咨执选事。慧晓任己独行,未尝与语。帝遣左右以事诮问之,慧晓曰:“六十之年,不复能谘都令史为吏部郎也。”梁顾宪之字士思,为吏部郎。初,其祖觊之尝为吏部,於庭植嘉树,谓人曰:“吾为宪之种耳。”至是,宪之果为此官。然自过江,吏部郎不复典大选。又王亮字奉叔,为吏部郎,铨序著称。及后为吏部尚书,拘资次而已,当代谓为不能。又任昉为吏部郎,参掌大选,居职不称,转御史中丞。又职官录曰:”梁吏部郎旧视中丞,迁侍中。”又陈吏部郎中秩六百石。后魏孝文帝欲创革旧制,选置百官,谓群臣曰:”为朕举一吏部郎,给卿三日假。”寻曰:“朕已得之矣。”乃徵崔亮为之。亮字敬儒,自参选事,垂将二十年,廉慎明决。尚书曰:“非崔郎中,选事不办。”又曰:韦玚为吏部郎,性贪婪,鬻卖官吏,皆有定价。隋初,诸曹郎皆谓之侍郎。炀帝三年,置六司侍郎,后遂改诸曹侍郎但曰郎。其吏部郎改为选部郎。国初,复为选部郎中,武德二年,选部郎中郑元毓以赃犯处极刑是也。五年,改为吏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选补流外官,谓之小铨,并掌文官名簿、朝集、禄赐、假使并文官告身,分判曹事。)员外郎二人。(隋开皇六年,置吏部员外郎一人。炀帝三年,改为选部承务郎。武德三年复旧。加置一人,一员判废置,一员判南曹,起於总章二年,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奏置。未置以前,铨中自勘责。故事,两员转厅,至建中元年,侍郎邵说奏,各挟阙替。南曹郎王鋗以后,遂不转厅。贞元十一年闰八月,侍郎杜黄裳奏请准旧例转厅。初,武太后载初元年,又加一员,圣历二年八月省。开元十二年四月,饬兵吏各专定两人判南曹,寻卻一人判。贞元元年九月,又以两人判,至十二年闰八月,又卻一员判。)

司封郎中一人。(左传曰:晋文公“作执秩以正其官”。注云:“执秩,主爵秩之官。”汉尚书有封爵之任,而无其官。故后汉书曰:“冯勤字伟伯,光武以为郎中,给事尚书,使典诸侯封事。勤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逾越,莫不厌伏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晋尚书有左右主客曹。北齐河清中,改为主爵,置郎中一人,属吏部,主封爵之事。隋初为主爵侍郎,炀帝改为主爵郎。武德初,为主爵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封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司封郎中,掌封爵、皇之枝族及诸亲、内外命妇告身及道士、女冠等。天宝八载十一月,饬道士、女冠籍每十载一造,永为常式。至德二年十一月,饬道士、女冠等宜依前,属司封曹。)员外郎一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主爵承务郎。武德初,为主爵员外郎。其后,曹改而官不易。)

司勋郎中一人。(周礼夏官有司勋上士,掌六乡赏地之法。历代无闻。至后周。吏部有司勋上士一人,掌六勋之赏,以等其功,如古之主爵。隋文帝置司勋侍郎,炀帝改为司勋郎。永徽五年十二月四夜,司勋库失火,甲历并尽。龙朔二年,改为司勋大夫,咸亨初复故。掌校定勋绩、论官赏勋、官告身等事。)员外郎二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司勋承务郎。武德初,为司勋员外郎。)

考功郎中一人。(汉元帝时,京房作考功课吏之法,然其职不在尚书。至光武,改尚书三公曹,主岁书考课,课诸州郡。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宋元嘉三十年,又置功论郎,并其任也。例在吏部郎中篇。后魏考功郎掌考第、孝秀。北齐考功郎中亦掌考第及孝秀贡士。隋文帝置考功侍郎,炀帝改为考功郎。武德初复为考功郎中,龙朔二年,改考功为司绩,咸亨初复旧。掌考察内外百官及功臣家传、碑、颂、诔、谥等事。)员外郎一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考功承务郎。武德初,复为考功员外郎。其后,曹改而官不易。武德旧令,考功郎中监试贡举人,贞观以来,乃以员外郎专掌贡举省郎之殊美者。至开元二十四年,移贡举於礼部,而考功员外郎分判事而已。)

户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度支郎中、员外郎金部郎中、员外郎仓部郎中、员外郎)

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按今户部之职与地官之任,虽亦颇同,若徵其承受,考其沿袭,则户部合出於度支。度支,主计算之官也。算计之任,本出於周礼天官之司会云。)又太宰之属有司会,以九贡之法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之法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职之财用,以九式之法均节邦之财用,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逆谓受而钩考之,可知得失多少。)汉置尚书郎四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至魏文帝,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吴有户部,(吴孙休初即位,户部尚书阶下读奏。)而晋有度支,(晋当阳侯杜元凯为度支尚书,内以利民,外以救边,备物置用,以济当时之益者五十馀条。又张华为度支尚书,量计运漕,决定庙算。)皆主算也。宋齐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梁亦有之。后魏度支亦掌支计。(崔亮为度支尚书,经营费用,岁减亿计。)北齐度支统度支、(掌计会,凡军国损益、供粮廪等事。)仓部、左户、(左户,掌天下计帐、户口。)右户、(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课。)金部、库部六曹。后周置大司徒卿一人,如周礼之制。其属有民部中大夫二人,掌承司徒教,以籍帐之法,赞计人民之众寡。隋初,有度支尚书,则并后周民部之职。(汉成帝初置尚书,有民曹,主凡吏民上书,悉经此曹理之。后汉光武改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苑囿。魏置左民尚书,晋惠帝又加置右民尚书。至於宋齐梁陈,皆有左民尚书。而后魏有左民、右民等尚书,多领工官,非今户部之例。而梁陈兼掌户籍,此则略同。自周隋有民部,始当今户部之职。)开皇三年,改度支为民部,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国家修隋志,谓之户部,盖以庙讳故也。(炀帝时,韦冲为民部尚书。又武德二年,隋民部尚书萧瑀为相府司录。)大唐永徽初,复改民部为户部,庙讳故也。(太宗在位,诏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相连者,并不讳。至高宗始讳之。)显庆元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尚书。初,户部居礼部之后,武太后改置天地四时之官,以户部为地官,由是遂居礼部前。神龙元年,复改地官为户部,总判户部、度支、金部、仓部事。

侍郎二人。(盖周官小司徒中大夫,颇同其任。后周依周官。今侍郎,则隋炀帝置民部侍郎。大唐因之,后改曰户部。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少常伯。咸亨元年,复为户部侍郎。他时曹名或改,而官号不易。旧制一员,长安四年加一员,神龙元年减,二年复加。)

郎中二人。(汉尚书郎一人主户口、垦田。吴时张温为尚书户曹郎。魏有民曹郎。晋分为左、右民曹。宋齐以下,或为左民,或为左户。后魏有户部郎。北齐有左、右民曹,例在户部郎中篇。隋初为户部侍郎,炀帝除”侍”字,隋末改为民部郎。武德初,为民部郎中。龙朔二年,改郎中为大夫,咸亨元年复旧。他时曹名或改,而官号不易。掌户口、籍帐、赋役、孝义、优复、蠲免、婚姻、继嗣、百官、众庶、园宅、口分、永业等。建中三年正月,户部侍郎判度支杜佑奏:”天宝以前,户部事繁,所以郎中、员外各二人判署。自兵兴以后,户部事简,度支事繁,唯郎中员外各一人。请回辍郎中、员外各一人,分判度支案,待天下兵革已息,卻归本曹。”奉饬依。)员外郎二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承务郎。武德三年,复为员外郎。)

度支郎中一人。(汉初,张苍善算,以列侯主计,居相府,领郡国上计者,谓之计相,殆今度支之任。魏尚书有度支,历代度支具尚书中。隋初为度支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加“中”字。龙朔二年,改度支为司度,咸亨元年复旧。掌支使国用。开元二十四年三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奏:”租庸、丁防、和籴、杂支、春采、税草诸色旨符,承前每年一造,据州府及诸司计,纸当五十万张,仍差百司钞写,事甚劳烦。条目既多,详检难过,缘无定额,支税不常,亦因此涉情,兼长奸伪。臣今与采访使及朝集使商量,有不稳便於人、非当土所出者,随意沿革,务从允便,即人知定准,政有常文,编成五卷,以为长行旨符。省事司每年但据应支物数,进书颁行,每州不过一两纸,仍附驿送。”饬依。至德以后,戎事费多。二年十二月,吕諲为兵部侍郎平章事,充勾当度支使。上元元年五月,刘晏为户部侍郎、勾当度支使。元年建子月,元载为户部侍郎、勾当度支使。宝应元年正月,刘晏为户部侍郎、勾当度支使。贞元二年十二月,韩滉以宰相加度支使。五年二月,窦参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度支使。自后虽无,亦有他官判,或云”权判”亦云”专判”。)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金部郎中一人。(周官有职金,掌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魏尚书有金部郎,其后历代多有之。北齐金部主才量尺度、内外诸库藏文帐。隋卢昌衡字子均,祖孝徵荐为尚书金部郎,每谓人曰:“吾用卢子均为尚书郎,自谓无愧幽明矣。”隋初为金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金部为司珍,咸亨初复旧。天宝中改为司金,至德初复旧。掌库藏金宝货物,权衡度量等事。自开元二年置铸钱使,皆以他官为之。)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仓部郎中一人。(周官有仓人,主藏九穀。又有廪人,主藏九穀之数,赒赐稍食。魏尚书有仓部郎,后魏有太仓尚书,亦其任也。故后魏书曰:“李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诣仓输之,所在委积,延停岁月,大为困弊。”历代多有仓部曹,皆掌仓廪之事。后周有地官属司仓下大夫。隋初为仓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仓部为司庾,咸亨初复旧。天宝中,改为司储,至德初复旧。掌诸仓廪之事。开元二十六年以后置出纳使,皆以他官为之。音许斤切。)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礼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祠部郎中、员外郎膳部郎中、员外郎主客郎中、员外郎)

唐虞之时,秩宗典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后汉尚书吏曹兼掌斋祀,亦其职也。魏尚书有祠部曹。及晋江左,有祠部尚书,掌庙祧之礼。(嵇含台中宴会诗,其祠部云:“仰承宗庙怀祗虔。”)常与右仆射通职,不常置,以右仆射摄之。(历代皆与右仆射通职。)宋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二曹。齐梁陈皆有祠部尚书。后魏为仪曹尚书。北齐祠部尚书统祠部、(掌祠部、医药、死丧、赠赙。)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曹。又有仪曹,主吉凶礼制,属殿中尚书。后周置春官卿,又有礼部,而不言职事。后改礼部为宗伯。又春官之属有典命,(掌内外九族之差及玉器衣服之令,沙门道士之法。)后改典命为大司礼,俄改大司礼复为礼部,谓之礼部大夫。(后周卢恺为礼部大夫,充聘陈使。)至隋,置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盖因后周礼部之名,兼前代祠部、仪曹之职。大唐龙朔二年,改礼部尚书为司礼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礼部为春官,神龙元年复旧。总判祠部、礼部、膳部、主客事。

侍郎一人。(周官春官小宗伯中大夫,颇同今任。后周依周官。今侍郎则隋炀帝置。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他时曹名或改,而官号不易。掌策试、贡举及斋郎、弘、崇、国子生等事。旧制考功员外郎掌贡举。开元二十三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进士李权所诋,朝议以考功位轻,不足以临多士。至二十四年,遂以礼部侍郎掌焉。开元、天宝之中,昇平既久,群士务进,天下髦彦,由其取舍,故势倾当时,资与吏部侍郎等同。)

郎中一人。(周官春官肆师下大夫,亦颇同今任。魏尚书有仪曹郎,掌吉凶礼制。历代多有,例在吏部篇。宋、齐仪曹属祠部。梁书曰:”武帝谓徐勉云:'今帝业初构,须一人有学艺、解朝仪者,为尚书仪曹郎。'勉曰:'孔休源识具清通,详练故事,自晋宋起居注,略诵上口。'遂拜为仪曹郎。”后周依周官。隋初为礼部侍郎,炀帝除”侍”字,又改为仪曹郎。武德初,改为礼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大夫,咸亨初复旧。其后曹改而官不易。掌礼乐、学校、仪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册命、祥瑞、铺设、丧葬,赠赙及宫人等。)员外郎一人。(周礼肆师上士,后周依焉。至隋文帝,置礼部员外郎,炀帝改为仪曹承务郎。武德三年复旧。其后曹改而官不易。)

祠部郎中一人。(魏尚书有祠部郎,历代皆有。主礼制。后魏裴修为中大夫,兼祠部曹。祠部曹主礼乐,每有疑议,修斟酌故实,咸有条贯。后周有典祠中大夫,隋初为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禋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延载元年五月制,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属司宾。开元十年正月,制僧尼隶祠部。十一年,改祠部为职祠。至德初复旧。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自天宝六载及至德三年,常置祠祭使,以他官为之。)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膳部郎中一人。(膳部於周官即膳夫、凌人二职也。晋尚书有左士、右士曹。后魏都官尚书管左士郎。北齐改左士为膳部郎,掌侍官百司礼食餚馔,属都官尚书。后周有膳部大夫一人,亦掌饮食,属大冢宰。隋膳部属祠部,初置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膳大夫,咸亨初复旧。天宝十一年,又改膳部为司膳,至德初复旧。掌饮膳,藏冰及食料。)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主客郎中一人。(汉成帝初置尚书,有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光武分改为南主客、北主客二曹。至魏,亦为南主客。至晋氏,分为左右南北四主客,或单为客曹。宋齐梁陈单有主客。后魏吏部管南主客,祠部管左主客。北齐改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隋初为侍郎,炀帝除”侍”字,寻又改为司藩郎。武德初改为主客郎中。龙朔二年,又改主客为司藩,咸亨元年复旧。掌二王后及诸藩朝聘。)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兵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职方郎中、员外郎驾部郎中、员外郎库部郎中、员外郎)

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掌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领校人、牧师、职方、司兵之属,即今兵部之任也。魏置五兵尚书,(周官有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五兵之名,当出於此。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五兵谓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也。晋初无,太康中乃有五兵尚书,而又分中兵、外兵各为左右。(按晋虽分中兵、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为七曹,然尚书唯置五兵而已,无七兵尚书之名。至后魏始有七兵尚书耳。今诸家著述或谓晋太康中置七兵尚书,误矣。)宋五兵尚书唯领中兵、外兵二曹,馀则无矣。齐梁陈皆有之,后魏为七兵尚书。北齐为五兵,统左中兵、(掌诸都督告身、诸宿卫官。)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诸兵力士。)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诸州丁帐及发召诸兵。)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所典与左外兵同。)都兵(掌鼓吹、太乐、部小兵等事。)五曹。后周置大司马,其属又有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其职并缺。至隋乃有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盖因后周兵部之名,兼前代五兵之职。大唐龙朔二年,改兵部尚书为司戎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夏官,神龙元年复旧。天宝十一年,改为武部尚书。(至德初复旧。)掌武官选举,总判兵部、职方、驾部、库部事。其分领选举,亦为三铨,制如吏部。(尚书所掌,谓之尚书铨。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西铨。各有印。)

侍郎二人。(隋炀帝置,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戎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他时曹名或改,而官不易。旧制一员,总章元年加一员。掌署武职、武勋官、三卫及兵士以上簿书,朝集、禄赐、假告、使差、发配,亲士帐内考覈,及给武职告身。)

郎中一人。(历代兵部曹皆有郎,具尚书中。或单为郎,或置郎中,例在吏部郎中篇。隋初为兵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改为兵部曹郎。武德三年,改为兵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戎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与侍郎同。)员外郎二人。(隋文帝置兵部员外郎,炀帝改为兵曹承务郎。武德三年复旧。其后曹改而官不易。)

职方郎中一人。(周礼夏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辨九州之国。历代无闻。至后周,依周官。隋初有职方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城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路程远近,归化首渠。)员外郎一人。(周官夏官职方上士,后周依周官。隋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驾部郎中一人。(周礼夏官之属有舆司马,又有校人,主马之官,又有牧师,掌牧放,又有巾车,掌公车之政及王之五辂,此皆驾部之本也。魏晋尚书有驾部郎。宋时驾部属左民尚书。齐亦有之。后魏与北齐并曰驾部郎中。后周有驾部中大夫,属夏官。隋初为驾部侍郎,属兵部。隋辛公义为驾部侍郎,勾检马牧,所获十馀万疋。文帝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竭忠。”炀帝除”侍”字。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舆大夫,咸亨初复旧。天宝中,改驾部为司驾,至德初复旧。掌舆辇、车乘、邮驿、厩牧,司牛马驴骡,阑遗杂畜。开元十八年闰六月饬:“比来给传使人,为无传马,事颇劳烦。自今以后,应乘传者,宜给纸券。”二十三年十月饬:“新给都督、刺史并关三官州上佐,并给驿发遣。”二十八年六月饬:“有陆驿处,得置水驿。”自二十年以后,常置馆驿使,以他官为之。)员外郎一人。(周官有舆上士,后周有小驾上士,盖其任也。至隋,置与户部同。)

库部郎中一人。(周官有司甲,掌戈、盾、弓、矢之长,各辨其物,以待军事。魏尚书有库部郎,晋因之。宋库部主兵仗。文帝宴,会有荒服外归化人,帝问尚书库部郎顾琛曰:“库中仗有几许?”琛诡对曰:“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多秘不言,帝既问失言,及琛诡对,善之。历代或有或缺。后魏、北齐库部属度支尚书,掌凡戎仗器用。后周有武藏中大夫。隋属兵部。初为库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库大夫,咸亨初复旧。天宝十一年,又改库部为司库,至德初复旧。掌军器、仪仗、卤簿法式及乘舆等。)员外郎一人。(周官有司兵中士,后周有小武藏下大夫,隋改置与户部同。)

刑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官郎中、员外郎比部郎中、员外郎司门郎中、员外郎)

唐虞之时,士官以正五刑。周礼秋官,大司寇掌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盖其任也。汉成帝时,尚书初置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又置三公曹,主断狱。后汉光武改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政;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亦谓之贼曹,重於诸曹。(华谭集尚书二曹论曰:”刘道真问薛令长在吴何作。答曰:'为吏部尚书。'问曰:'吴待吏部,何如馀曹?'答曰:'并通高选,吏部特一时之俊。'刘曰:'晋魏以来俱尔。独谓汉氏重贼曹为是,吴晋重吏部为非。'薛君曰:'八座秩同班等,其选并清,宜同一揆。若人才或多或少,选例难精。如不得已,吏部职掌人物,人物难明,谓吴晋为得。而君何是古而非今?'刘难曰:'今吏部非为能刊虚名、举沈朴者,故录以成人,位处三署,听曹探乡,论而用之耳,无烦乎聪明。贼曹职典刑狱,刑狱难精,是以欲重之。'答曰:'今之贼曹,不能听声观色以别真伪,县不能断谳之尚书也。夫在狱者率小人,在朝者率君子。小人易检,君子难精。俱不得已,吏部宜重,贼曹宜轻也。'”)魏青龙二年,置尚书都官郎,佐督军事。晋复以三公尚书掌刑狱。宋三公、比部皆主法制,又置都官尚书,主军事、刑狱,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齐梁陈并有都官尚书。后魏亦有都官尚书。北齐都官统都官、(掌畿内非违得失。)二千石、(掌畿外得失。)比部、水部、膳部五曹。又有三公曹,掌诸曹囚帐、断罪、赦日建金鸡等事,(又掌五时读时令。)属殿中尚书。后周有秋官大司寇卿,掌刑邦国;其属官又有刑部中大夫,掌五刑之法。隋初有都官尚书,开皇三年,改都官为刑部尚书,统都官、刑部、比部、司门四曹,亦因后周之名。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刑部尚书为司刑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武太后改刑部为秋官,神龙初复旧。天宝中改为宪部,至德初复旧。总判刑部、都官、比部、司门事。

侍郎一人。(周官小司寇中大夫,盖今任也。后周依周官。至隋,炀帝置刑部侍郎,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刑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他时曹名或改,而官号不易。掌律令,定刑名,案覆大理及诸州应奏之事。)

郎中二人。(周礼大司寇属官有士师下大夫,盖今任也。汉尚书有三公曹,后汉有二千石曹,魏有都官曹,皆掌刑法、狱讼之事。历代沿革,具尚书中。或为侍郎,或置郎中,例在吏部郎中篇。后周有小刑部下大夫,属秋官府。隋初置刑部侍郎,炀帝除”侍”字,又改为宪部郎。武德三年,改为刑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刑大夫,咸亨元年复旧,与侍郎同。)员外郎二人。(隋文帝置刑部员外郎,炀帝改为宪部承务郎。武德三年,改为刑部员外郎。其后曹改而官不易。)

都官郎中一人。(汉司隶校尉属官有都官从事,掌中都官不法事。后汉又改尚书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魏青龙二年,始置尚书都官郎,佐督军事。晋、宋尚书都官兼主刑狱。历代事具尚书中,其官例在吏部郎中注。后周则曰司厉。隋初为都官侍郎,掌簿录、配役、官私奴婢、良贱诉竞、俘囚等事。炀帝除”侍”字,置员外二人。武德三年,加“中”字,减一人。龙朔二年,改为司仆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簿敛、配役、官奴婢簿籍、良贱及部曲、客女、俘囚之事。)员外郎一人。(周官曰司厉下士,盖并今任也。后周依焉。隋改置与户部同。)

比部郎中一人。(魏尚书有比部曹,晋因之。宋时比部主法制。齐梁陈皆有比部曹。后魏亦然。北齐掌诏书、律令、勾检等事。后周曰计部中大夫,盖其任也。隋初为比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计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天宝十一年,又改比部为司计,至德初复旧。掌内外诸司公廨及公私债负、徒役公程、赃物帐及勾用度物。)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司门郎中一人。(周礼地官有司门下大夫,掌授管键启闭。历代多缺。至后周,依周官。隋初有司门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门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门籍、关桥及道路、过所阑遗物事。)员外郎一人。(周官有司门上士,后周依焉。后改置与户部同。)

工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屯田郎中、员外郎虞部郎中、员外郎水部郎中、员外郎)

周礼,冬官其属有考工,掌百工之事,曰“国有六职,百工是其一焉”。汉成帝初置尚书,有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后汉光武改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魏置左民尚书,亦领其职。晋宋以来,有起部尚书而不常置,每营宗庙宫室则权置之,事毕则省,以其事分属都官、左民二尚书。北齐起部亦掌工造,属祠部尚书。后周有冬官大司空卿,掌五材九范之法;其属工部中大夫二人,承司之事,掌百工之籍,而理其禁令。至隋乃有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二曹,盖因后周工部之名,兼前代起部之职。大唐龙朔二年,改工部尚书为司平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武太后改工部为冬官,神龙初复旧。总判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事。

侍郎一人。(隋炀帝改置工部侍郎,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平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他时曹名或改,而官不易。掌兴造、工匠、诸公廨屋宇、五行并纸笔墨等事。)

郎中一人。(晋尚书有起部曹。历代皆有,具尚书中。隋初为工部侍郎,炀帝除“侍”字,又改为起部郎。武德三年,改为工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平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其后曹名改而官不易。所掌与侍郎同。)员外郎一人。(隋文帝置工部员外郎,炀帝改为起部承务郎。武德三年,复为工部员外郎。其后曹改而官不易。)

屯田郎中一人。(汉成帝置尚书郎四人,其一人掌户口、垦田,盖尚书屯田郎之始也。至魏,尚书有农部郎,又其职也。至晋始有屯田尚书。及太康中,谓之田曹,后复为屯田。江左及宋齐则左民郎中兼知屯田事,梁陈则曰侍郎,后魏、北齐并为屯田郎。隋初为屯田侍郎,兼以掌仪武之事,故隋书曰:“柳彧为屯田侍郎。时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有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服。”炀帝除”侍”字。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田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屯田、官田、诸司公廨、官人职分、赐田及官园宅等事。)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虞部郎中一人。(虞部,盖古虞人之遗职。至魏,尚书有虞曹郎中,晋因之。梁、陈曰侍郎。后魏、北齐虞曹掌地图、山川、近远园囿、田猎、杂味等,并属虞部尚书。后周有虞部下大夫一人,掌山泽草木鸟兽而阜蕃之;又有小虞部,并属大司马。隋初为虞部侍郎,属工部。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虞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天宝十一年,又改虞部为司虞,至德初复旧。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须、田猎等事。)员外郎一人。(隋初置,与户部员外郎同。龙朔以后,曹名改而官不易。)

水部郎中一人。(周礼夏官有司险,掌设国之五沟、五涂而达其道路,盖其职也。魏尚书有水部郎。历代或置或否。后魏、北齐有水部,属都官尚书,亦掌舟船津梁之事。后周有司水大夫。隋初为水部侍郎,属工部。炀帝除“侍”字。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川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天宝中,改水部为司水,至德初复旧。掌川渎、津济、船舻、浮桥、渠堰、渔捕、运漕、水碾硙等事。)员外郎一人。(后周小司水上士。隋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龙朔二年以后,曹名改而官不易。)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