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四十九

礼九 沿革九 吉礼八

时享

(荐新附 虞夏殷周汉后汉魏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

先王制礼,依四时而祭者,时移节变,孝子感而思亲,故奉荐味,以申孝敬之心,慎终追远之意。故礼记云:”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感。”皆以孟月,无常日,择月中柔日,卜,得吉则祭之,敬之至也。

有虞氏四时之祭名:春曰禴,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其祭尚气,郊特牲云”血、腥、爓祭,用气也。”(尚谓先荐之也。)法先迎牲,杀之取血,告於室,以降其神,然后用乐而行祭事。其祭贵首。

夏氏时祭之名,因有虞。其祭贵心。

殷禴禘尝烝,亦因虞夏之制。王制云“春禴,夏禘,秋尝,冬烝”。(郑玄云“此夏殷之法”。)其祭尚声,郊特牲云:“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於天地之间也。”(涤荡犹摇动也。)其祭贵肝。

周祭,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以禘为殷祭之名。其祭尚臭,郊特牲云:“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於渊泉,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灌谓以珪瓒酌郁鬯始献神。已乃迎牲,於庭杀之。)其祭贵肺。行九献之礼。(其礼备陈於下。)

祭之日,王服衮冕而入庙,工则奏以王夏。王入,立於东序。后则副袆而入,立於西序,尸入之后,乃就於西房。(转就西房者,所以放阴阳之义。礼器云:“大明生於东,月生於西,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尸服衮冕而入,工则奏肆夏。王反於室,而不迎尸。(祭统云:”君迎牲而不迎尸,所以别嫌也。”)於是王以珪瓒酌鸡彝之郁鬯以献尸,尸以祼地降神,尸祭之,啐之,奠之。此为祼神之一献也。后乃以璋瓒酌鸟彝之郁鬯以献尸,尸祭之,啐之,奠之。此为二献也。王乃袒而迎牲於门,牲入门则奏昭夏。王亲牵牲,公卿大夫执币以从,入而告於庭云”博硕肥腯”。王乃丽牲於碑,亲执鸾刀,启其毛血以授於祝。祝入,告於幽全之义。遂乃杀牲,始行朝践之事。凡牲,庙用一牢。(公羊传曰:”周公白牡,鲁公骍刚,群公不毛。”)朝践之时,尸出於室,坐於户西,南面。主在西,东面。(郊特牲云:”诏祝於室,坐尸於堂。”郑玄注云:”谓朝事时,迎尸於户外。”)时尸、主之前,荐以笾豆脯醢而已。乃取牲膟膋燎於炉炭,入以诏神於室。於时王亲洗肝於郁鬯而燔之,以隳於主。主人亲制其肝,所谓制祭也。次乃升牲首於室中北墉下,尊首尚气之义也。时又荐腥於尸、主之前,谓之朝践。於时王乃以玉爵酌献(素何反,下同。)樽中醴齐以献。此三献也。后於是荐朝事之笾,时堂上以夹锺之调歌,堂下以无射之调作大武之乐。后於是亦以玉爵酌献樽醴齐以献尸。此四献也。时堂下之乐亦作也。於时王自阼阶而西酌献,后从西阶东酌献。(所谓”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至荐熟之时,谓之馈食。先荐熟於堂。(视陈此设馔之礼,非谓即食。)设馔之时,王及尸皆有倚住之处,设机於傍,故云变机也。设席之后,更设尸主之席於堂,在户内西方,东面,尸在其北。布尸主席讫,乃迁所设於堂上之馔,置尸主坐前。时祝又以斝酌奠,奠於馔南,所谓天子奠斝。又取肠间脂概之萧合膻芗,(郑云:”膻当为馨,字之误。”)燎於炉炭,所谓臭阳达於墙屋。乃迎尸主入室,即席,举奠斝将祭之。时祝则诏王拜妥尸,(郊特牲云”举斝角诏妥尸”是也。)拜讫,尸遂祭酒以菁茅,谓之缩酒。(左传云:”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尸遂啐之,奠之,尸乃坐。於是王以玉爵酌象樽盎齐以献尸。此五献也。时后荐馈食之笾,又以玉爵酌象樽醴齐以献尸。此六献也。(王及后每献,皆作乐如初。)尸食讫,王以玉爵酌朝践之献樽醴齐以酳尸,谓之朝献,亦樽相因。此七献也。后荐加事之豆笾。尸饮七,王可以献公。尸饮讫,授祝,祝酌清酒以授尸,尸以酢王,王及设酢席於户内。尸少祭馔黍稷,并假福王,王乃以出,量人与郁人受之。(周礼宗伯职云:”量人与郁人受举斝之卒爵。”)后以玉爵酌馈食象樽之盎齐以献尸,曰再献,亦樽之相因。尸酢后如王之法,后饮酢酒。此八献也。尸饮八,王可以献卿。诸侯为宾者以玉爵酌盎齐,备卒食三献。合九献,凡王及后各四,诸侯为宾者一也。尸饮九,王可以献大夫、士。(取惠均於下之义。)尸饮讫,又酢诸臣,如后之法。自九献之后,遂降,冕而抚干,舞大武之乐以乐尸。(祭统云:“君执干戚就舞位,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九献之后,更为嗣子举奠,与诸臣进献,更行三爵,皆谓之加爵,则用璧散璧角。(明堂位云”加以璧散璧角”。)即行旅酬无算之爵。乐作亦然。旅酬既讫,则尸出。尸出之后,则嗣子馂之。(文王世子云:“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郑玄注云:“上嗣,祖之正统。”)厥明,更以一牢绎於祊。(於庙门之外而行其礼。)

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二月献羔开冰。(春分方温,献羔以祭司寒,而后开冰。左传曰:”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先荐寝庙而后食。)四月以彘尝麦,(麦之新,气尤盛,以彘食之,散其热。)七月登穀,(黍稷之属,於是月始熟,而先荐。)八月尝麻,九月尝稻,(皆初熟而荐之。)十二月尝鱼。(此时鱼得阳气,洁美。)

汉惠帝时,叔孙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遂献宗庙。(颜师古曰:“礼记,仲夏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即此樱柧也。”)诸果之献由此兴。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庙於雒阳,(汉旧仪曰:“故孝武庙。”古今注曰:“於雒阳校官立之。”)四时祫祀,高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如旧。馀帝四时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凡牲用十八太牢。

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奕奕”,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起於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建武以来,关西诸陵以转久远,但四时特牲祠;帝每幸长安谒诸陵,乃太牢祠。自雒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腊及四时祠。庙日上饭,大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魏初,高堂隆云:“按旧典,天子诸侯月有祭事,其孟,则四时之祭也,三牲、黍稷,时物咸备。其仲月、季月,皆荐新之祭也。大夫以上将之以羔,或加以犬而已,不备三牲也。士以豚。庶人则唯其时宜,鱼雁可也。皆有黍稷。礼器曰:'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太牢而祭,不必有馀。'羔豚则荐新之礼也,太牢则时祭之礼也。诗云:'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周之四月则夏之二月也。月令:仲春,天子乃献羔开冰。季春之月,天子始乘舟荐鲔。仲夏之月,天子乃尝鱼。咸荐之寝庙。此则仲春季月荐新之礼也。”(蜀谯周礼祭集志曰:“天子之庙,始祖及高、曾、祖、考,皆月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也。凡五穀新熟,珍物新成,天子以荐宗庙。礼,未荐不敢食新,孝敬之道也。其月朔荐及腊荐、荐新,皆奠,无尸。故群庙皆一朝之间尽毕。”)

宋四时祭祀,将祭必先夕牲。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百官掌事者亦如之。致斋之日,御太极殿幄坐,著绛纱袍,黑介帻,通天金博山冠。祠之日,车驾出,百官应斋从驾留守填街先置者,各依宣摄从事。上水一刻,皇帝著平冕龙衮服,升金根车,到庙北门。理礼、谒者各引太乐令、太常、光禄勋、三公等皆入在位。皇帝降车,入庙,脱舄,盥及洗爵,讫,升殿。初献,奠爵,乐奏。太祝令跪读祝文,讫,进奠神座前,皇帝还本位。博士引太尉亚献,讫,谒者又引光禄勋终献。皇帝不亲祠,则三公行事,而太尉初献,太常亚献,光禄勋终献。

齐永明九年正月,诏太庙四时祭,荐宣皇帝面起饼、鸭〈月隺〉;孝皇后筍、鸭卵、脯酱、炙白肉;高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茗、粣、炙鱼:皆所嗜也。(此皆当时所尚,无典礼之制。)先是,世祖梦太祖曰:”宋祖诸帝尝太庙从我求食,可别为吾祠。”帝乃敕章郡王妃庾氏四时还青溪宫旧宅,处内合堂,奉祠二帝二后,牲牢服章,用家人礼。

梁武帝宗庙四时及腊,一岁五享。天监十六年,诏曰:“夫神无常飨,飨於克诚,所以西邻禴祭,实受其福。宗庙祭祀,犹有牲牢,无益至诚,有累冥道。自今四时烝尝外,可量代。”八座议:“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八座又奏:”既停宰杀,无复省牲之事,请立省馔仪。其众官陪列,并同省牲。”帝从之。又诏:“今虽无复用腥,犹有脯脩之类,即之幽明,义为未尽。可更详定,悉荐时蔬。”左丞司马筠等参议:”大饼代脯,馀悉用蔬菜。”帝从之。又舍人朱异议:”二庙祀,相承止有一钘羹。盖祭祀之礼,应有两羹,相承止於一钘,即礼为乖。请加熬油莼羹一钘。”帝从之。於是起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座。月中再设净馔。自是讫於台城破,诸庙遂不血食。

陈制,一岁五祠,谓春夏秋冬腊也。每祭共以一太牢,始祖以三牲首,馀唯骨体而已。

后魏孝文皇帝太和六年十一月,将亲祀七庙,有司依礼具仪。於是群官议曰:“昔有虞亲虔,祖考来格;殷宗躬谒,介福攸降。大魏七庙之祭,依先朝旧事,多不亲谒。今陛下孝诚发中,思亲执祀,稽合古义,礼之常典。臣等谨按旧章,并采汉魏故事,撰祭服冠屦牲牢之具,罍洗簠簋俎豆之器,百官助祭位次,乐官节奏之引,升降进退之法,别集为亲拜之仪。”制可。於是帝乃亲祭。其后四时常祀,皆亲之。十六年,诏曰:“夫四时享祀,人子常道。然祭荐之礼,贵贱不同。故有邑之君,祭以首时,无田之士,荐以仲月。况七庙之重,而用中节者哉!自顷烝尝之礼,颇违旧义。今将仰遵远式,以此孟月,特禴於太庙。但朝典初改,众务殷协,无遑斋洁,遂及於今。又接神飨祖,必须择日。今礼律未宣,有司或不知此。可敕太常令克日以闻。”

北齐制,春祠、夏禴、秋尝、冬烝,皆以孟月,凡四祭。每祭,室一太牢。武成帝始以皇后亚献。河清中定令,四时祭庙及元日庙庭,并设庭燎二所。

后周之制,其四时祭,各於其庙,亦以皇后亚献。其仪与北齐同。所异者,皇后亚献讫,又荐加豆之笾,其实菱、芡,芹菹、兔醢,冢宰终献讫,皇后亲彻豆,降还版位,然后太祝彻焉。

隋四时之祭,各以太牢。四时荐新於太庙,有司行事,而不出神主。祔祭之礼,并准时享。

大唐四时各以孟月享太庙,室各用一太牢。若品物时新堪进御者,有司先送太常,令尚食相知,简择务令洁净,仍以滋味与新物相宜者配之。太常卿及少卿一人奉荐太庙。(卿及少卿有故,即差五品以上摄。)有司行事,不出神主。仲春荐冰,亦如之。

祫禘上(虞夏殷周后汉魏晋东晋)

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丧毕,皆合先祖之神而享之。以生有庆集之懽,死亦应备合食之礼。缘生以事死,因天道之成而设禘祫之享,皆合先祖之神而享之。

虞夏先王崩,新王元年二年丧毕而祫。三年春特禴,夏特禘,秋特尝,冬特烝。四年春特禴,夏祫禘,秋祫尝,冬祫烝。每间岁皆然,以终其代。(高堂隆云:“丧以奇年毕则祫亦常在奇年,偶年毕则祫亦常在偶年。”)

殷先王崩,新王二年丧毕而祫。三年春特禘,夏特禴,秋特尝,冬特烝。四年春特禘,夏祫禴,秋祫尝,冬祫烝。(间岁奇偶如虞夏。按殷改虞夏春禴曰禘,又改禘为禴。按郊特牲”春禘秋尝”,则殷祭。)

周制,天子诸侯三年丧毕,禫祭之后,乃祫於太祖,来年春禘於群庙。(祫,毁庙未毁庙皆合升於太祖。禘则不及亲庙,但文武以下毁主依昭穆於文武庙中祭之,王季以上於后稷庙祭之。知先祫后禘者,约春秋鲁僖公、宣公、定公皆八年而禘,以再殷祭推之。)尔后五年再殷祭,一禘一祫,(所以丧必有此禘祫者,为后再殷之祭本也。丧毕之祫,祫之本;明年之禘,禘之本也。从此后各自数,每至三年,则各为之,故得五年再殷祭。因以法五岁再闰,天道大成也。)禘以夏,祫以秋。(《诗閟宫传》云”诸侯夏禘则不礿,秋祫则不尝,唯天子兼之”是也。崔灵恩云:”禘以夏者,以审谛昭穆,序列尊卑,夏时阳在上,阴在下,尊卑有序,故大次第而祭之,故禘者谛也,第也。祫以秋者,以合聚群主,其礼最大,必秋时万物成熟,大合而祭之,故祫者合也。”)

将祫祭,前期十日之前夕,肆师告具,太宰、太宗、太史帅执事而卜日,既卜,司隶隶仆修除粪洒其庙。将祭前夕,於太庙南门之外展牲,庖人告牷。太宰悤涤濯祭器。掌次於庙门外之东,设主人及公卿以下次幕,其尸次兼设幄。(掌次云:“凡祭祀,张其旅幕,张尸次。”郑玄云:”旅,众也。公卿以下即位所祭祀之门外,以待事,为之张大幕。尸则有幄。”郑司农云:“尸次,尸所居,更衣帐。”)次百司所供之物,皆至庙门外。司徒奉牛牲,司马奉羊牲,司空奉豕牲,每庙各一牢。(按《公羊传》:”周公白牡,鲁公骍刚,群公不毛。”是各牲也。)司烜氏以夫燧取明火於日,以照馔;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加五齐。(欲得阴阳之洁气也。加谓於上陈之。)笾人陈四笾之实。朝事之笾有麷,(熬麦也。音丰。)蕡,(熬枲实。)白,(熬稻。)黑,(熬黍。)形盐,(盐之似虎形者。)膴,(〈月枼〉生鱼为大脔。火吴反。)鲍鱼鱐。(鲍者於〈米畐〉室中糗乾之鱼。鱐者析乾之鱼。鱐音所求反。)馈食之笾:其实有枣,栗,桃,乾{艹橑},(乾梅也。音老。)榛实。(似栗而小。)加笾之实:菱,芡,栗,脯。(四物各二笾,凡八笾也。)羞笾之实:糗饵,粉餈。(谓粉稻米、黍米,合烝之为饵,饼之则为餈。恐饵餈粘,著笾,故以糗粉藉之。糗,熬大豆也。)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醓音毯,肉汁也。)昌本、麋臡,(昌本,昌蒲根也。切之四寸为菹。醢之有骨者为臡,音泥。)菁菹、鹿臡,茆菹、穈臡。(菁,蔓菁。茆,凫葵。)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蠃(音骡)醢,脾啗、(蒲佳切)醢,(脾啗,牛百叶。庳,蛤也。)蜃、蚳醢,(蜃,大蛤也。)豚拍、鱼醢。(豚膊肩。)加豆之实:芹菹、兔醢,深蒲、醓醢,(深蒲,蒲始生水中子。)箈菹、雁醢,(箈,箭萌。音台。)筍菹、鱼醢。(筍,竹萌也。)羞豆之实:酏食,糁食。(酏,{衍食}也。小切狼臅膏,以与稻米为{衍食}。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酏音嗣。臅音昌欲反。)醯人共(音供,下同)五齑、七菹、醯酱等。盐人共苦盐、(颗盐。)散盐。(今海盐也。)小史叙昭穆之俎簋。酒正共五齐三酒,以实八樽。司樽彝共斝彝、黄彝。(司樽彝云:”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郑玄注:”斝彝,画禾稼。黄彝,黄目樽也。”谓以黄金为目,设於樽上,以祫在秋,故用。)幂人共画布巾以幂之。烹人共鼎镬及大羹钘羹。(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升於鼎。)舍人共簠簋。甸师氏共齍盛及萧茅。(萧茅则纳於乡师,乡师得而束之,长五寸切之,以藉祭。)凡后所陈荐玉齍、玉敦(音对)等物,皆九嫔共之。献尸之瑶爵等,内宰共之。天府陈国之玉镇大宝器,陈於东西序。(即尚书顾命者是也。)九服内诸侯及夷狄等来助祭,所贡方物珍异等,皆陈庙庭,其几筵,司几筵云:”吉事变几。”(祼於室,馈食於堂,绎於祊,每事易几,神事文,示新也。)席皆以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纷,如绶有文而狭者。缫席则削蒲蒻,展之,编以五采,若今合欢矣。画谓云气。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司服共,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则鷩冕,尸服亦然。凡百司所共之物,皆太史校数之,及教所当置处。(太史职云”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是。)王所乘辂,鸡人呼晨,司乐宿悬等,一如圜丘。

其日夙兴,陈酒齐等室中,近北陈郁鬯,郁鬯之南陈明水,明水之南室户之内陈泛齐、醴齐、盎齐,室户之外堂上陈醍齐而已。次堂下陈沈齐,沈齐之南陈玄酒,玄酒之南陈事酒、昔酒、清酒。於是大宗伯出高祖以下木主,守祧出先王先公祧主,皆入太祖后稷庙中。於室中之奥西壁下,东面布太祖后稷位,尸在东,北面。太祖之子於席前之北,南面,为昭。次昭之子在南方北面相对,为穆。以次而东,孙与王父并列,直至祢。其尸各居木主之左,凡七尸。(七尸者,逸礼文。按礼器云“周旅酬六尸”。郑玄云”后稷尸发爵不受旅”是也。)

用九献。王服衮冕而入,奏王夏;后服副袆从王而入,则奏齐夏;次尸入,奏肆夏。(祭统云:“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王乃珪瓒酌斝彝郁鬯以授尸,尸受之,灌地祭之以降神,乃啐之,奠之,此为求神之始也。此为一献。(乐章歌九功之德,诗用清庙。)次后以璋瓒酌黄彝之郁鬯以亚献,尸亦祭之,啐之,奠之。此为二献。次奏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锺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於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人鬼则主后稷。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然后合乐而祭焉。路鼓,四面鼓也。九德之歌,春秋所谓六府三事也。九功之德皆可歌乐。阴竹,生山北者。龙门,山名。九韶当为大韶。)前祼及乐,皆为求神,谓之二始。以周人尚臭,故以鬯臭。次王出迎牲,入,奏昭夏。(郊特牲云:“既灌然后迎牲。”)王亲牵牲,大夫赞,执币而从。(礼器注云:”纳牲於庭时也,当用币以告神而杀牲。”)乃以牲告庭云:“博硕肥腯。”(礼器云”纳牲诏於庭”是也。)王乃亲执鸾刀,启其血毛,(谓耳傍毛也。)以授於祝,祝入,告神於室,幽全之义也。(礼器云”血毛诏於室”是也。幽谓血,全谓色纯也。)乃延太祖尸主,坐於室户外之西,南面,主在其右,亦南面。昭在东,穆在西,相向而坐,主各在其右。王乃亲射牲而杀之,以行朝事之礼。乃延尸於户西,南面。取牲膟膋燎於炉炭,洗肝於郁鬯而燔之,入,以诏神於室,又出,以隳於主。(隳谓分减肝膋以祭主。隳音许规反。)次乃升牲首於室中,置於北墉下。(尊首尚气。)乃荐腥肉於尸主前,谓之朝践之礼。王乃以玉爵酌泛齐以献尸,谓之朝践之献。凡三献也。后於是荐朝事之笾豆,时堂上以大吕之调歌清庙之诗,堂下以黄锺之调作大武之乐。奏大武之时,则歌维清及大武之诗。(诗序云:“维清,奏象舞也。武,奏大武也。”)献后稷尸时,乐同降神,乐章则歌思文。(诗序云:“思文,后稷配天也。”)献先王先公,则大司乐云”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先王先公。)乐章则歌天作。(诗序云:“天作,祀先王先公。”)献文王尸,歌清庙,(诗序云:”清庙,祀文王。”)献武王尸,歌执竞,(诗序云:”执竞,祀武王。”)乐同先王先公。(凡歌,皆大司乐帅瞽人登歌之。将时,小师先击拊。堂下管奏时,先鼓朄。音胤。)后荐之后,遂以瑶爵酌著樽之醴齐以亚献。凡四献也。於是堂下乐亦作,时王从东阶而西酌以献尸,后则从西而东酌献尸。(按礼器云:“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樽,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至将荐熟时,先以所荐之馔设於堂以告尸主。(礼器云:“设祭於堂。”郑玄云:“设馔於堂,人君礼。”)时祝以斝爵酌奠於馔之右。(郑玄注郊特牲云:“天子奠斝。”)此时又取膟膋及黍稷概於芗蒿,令臭阳达於墙室,既乃迎尸入室,各即席。祝取向时所奠斝爵将祭之,祝乃诏王拜尸以安之,尸遂坐,祭酒,啐之,奠之。於是王又以玉爵酌壶樽盎齐以献尸,谓之再献。凡五献也。时后荐馈食之笾豆,荐讫,乃以瑶爵酌壶樽醍齐以亚献。凡六献也。(每献作乐如初。)尸乃食,食讫,王以玉爵酌朝践著樽之泛齐以酳尸。谓之朝献。凡七献也。(司樽彝云:”朝献用两著樽。”郑玄云:“变朝践为朝献,樽相因。”)后乃荐加事豆笾,尸饮讫,授祝,祝酌清酒以授尸,尸以酢王,乃设酢席於户内。(司几筵云:“祀先王,酢席亦如之。”郑玄注云:”尸卒食,王酳之,卒爵,祝受之,又酌授尸,尸以酢王,於是席王於户内。后及诸臣已下致爵乃设席。”)於是后以瑶爵酌壶樽醍齐以献尸,谓之再献。凡八献也。(郑玄注司樽彝云:“王酳尸之后,后酌亚献。”)尸乃酢后,后饮酢酒。次诸臣为宾酌壶樽沈齐,以备卒食三献。凡九献。(司樽彝注:“王及后各四,诸臣一,祭之正也。”)大祝乃设馔於庙门外之西室以索祭,名为祊。(郊特牲云”索祭祝於祊”是也。缘此处生平待宾客之处,故广求。)既九献,王乃冕而摠干戚,率群臣,王在东,舞大武乐皇尸。(所谓八佾。)又皮弁而舞大夏,兼作六代之乐,遂行加爵,为旅酬之始。(礼器云”周旅酬六尸”是也。)加爵者,谓太子(所谓上嗣举奠。)及三公之长一人、九卿之长一人,用璧角酌沈齐,各行一加爵。(按少牢、特牲之祭,加爵但止於三也,通前凡十二献,亦得仿天数也。明堂位云“加以璧散璧角”也。)然后煇、胞、(上许眷反,下音炮。)翟、阍等皆有所赐予。於来日又祭,名为绎,亦谓之祊。(尔雅云:”绎,又祭也。”春秋云:“壬午犹绎。”杜注云”先日辛巳有事於太庙”是也。又郑玄注礼器云:“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以於庙门之傍,因名焉。”)其礼,先设馔於庙门外之西室,而事尸於堂。其祭室之礼简,而事尸礼大,以孝子求神非一处也,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

其禘祭,前期十日,肆师、太宰以下卜日之仪,如祫祭。其典祀粪洒,充人展牲,太宰悤濯,前夕告期,掌次设次,三公奉牲牢,司烜共明水,及笾人等共醯醢,幂人共巾幂,烹人陈鼎镬,告人共簠簋,甸师氏共齍盛、萧茅,九嫔、内宰共后玉齍、玉敦,典瑞共祼珪璋,天府陈国实,司几筵陈几席,司服共祭服,典辂出玉辂,司乐宿悬,王及牲尸等用乐,王后副袆九献之节,庙堂之乐所用乐章,祼献之仪,璧角之加爵,朱干玉戚之亲舞,血腥爓熟之先后,告堂告室之差次,膟膋制祭,祊室绎堂,一如祫祭。所异者,但祭毁庙以上,不及亲庙。(诗周颂云”雍,禘太祖也。”郑笺云:“禘,大祭也。大於四时而小於祫也。”又逸礼记禘於太庙礼云:“毁庙之主皆升合食,而立二尸。”又韩诗内传云:”禘,取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太庙。”是也。)其神主位,按郑玄禘祫志云:“太王王季以上迁主,祭於后稷之庙,其坐位与祫祭同。文武以下迁主,若穆之迁主,祭於文王之庙,文王居室之奥,东面。文王孙成王居文王之东而北面。以下穆主直至亲尽之祖,以次继而东,皆北面,无昭主。若昭之迁主,祭於武王之庙,武王亦居室之奥,东面。其昭,孙康王亦居武王之东而南面。亦以次继而东,直至亲尽之祖,无穆主也。”其尸:后稷庙中后稷尸一,昭穆尸各一;文王庙中,文王尸一,穆尸共一;武王庙中,武王尸一,昭尸共一。(逸礼称二尸者,据文武之庙及太祖昭穆而言也。其实太祖文武庙三尸也。故云“献昭尸如穆尸之礼”。)其五齐,自醴齐而下四齐而已,无泛齐。酒亦三酒。所陈设之处,所加之明水玄酒等,一如禘祭於文王之庙,无降神之乐。(故大司乐云黄锺为宫以下等乐云”若九变,人鬼可得而礼矣”。郑玄云:“人鬼谓后稷也。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祼焉,然后合乐而祭焉。”则不据文武也。)其祼樽用鸡彝、鸟彝,(司樽彝云”春祠夏礿祼,用鸡彝鸟彝”,以禘在夏故也。)朝践用两牺樽,再献用两象樽。其迎尸出在堂之时,其后稷文武之尸,皆南向,馀尸主如室中之左右也。(谓后稷以下昭穆,昭西面,穆东面,文王以下穆主在西,东面;武王以下昭主在东,西面也。)合乐时,作四代之乐。其祭礼,后稷、文王、武王庙中,每庙各一日。(凡祭之礼,质明行祼,谓之晨祼。次朝践,次乃馈熟以下,是则每庙各行此礼。以其礼烦,难可一日而毕,又乖朝践之义。)绎祭则同一日。(以其礼略,故可同日而毕。)

议曰:圣人制礼,合诸天道,使不数不怠,故有四时之祭焉。而又设殷祭者,因天道之成,以申孝敬之心,用尽事终之礼。禘祫二礼,俱是大祭,先贤所释,义各有殊。马融、王肃皆云禘大祫小;郑玄注二礼,以祫大禘小;贾逵、刘歆则云一祭二名,礼无差降。数家之说,非无典据,至於弘通经训,郑义为长。尝试论之。以礼经及春秋所书,皆祫大於禘。按春秋公羊传云:“大事於太庙,大事者祫也,祫者,毁庙之主陈於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至於禘,则云“禘於庄公”、“禘於僖公”。既不於太祖,则小於祫也。又按逸礼记祫於太庙之礼云”毁庙之主升合食而立二尸”,又按韩诗内传云”禘,取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则禘小於祫也。祫则群庙之主悉升於太祖庙,禘者各於其庙而行祭礼,二祭俱及毁主。禘之时,文王以上毁主,自在后稷庙而祭;文王以下毁主,自在二祧之庙而祭。禘之以祫,用得为殷,禘则小於祫而大於四时也。曾子问主,夫子云:“自非祫祭,七庙五庙无虚主。”而不言禘,小於祫明矣。其祫则备五齐三酒,禘惟四齐三酒;祫则备用六代之乐,禘则四代而下,又无降神之乐,以示其阙也。

后汉光武建安二十六年,诏问张纯,禘祫之礼,不行几年。纯奏:“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之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元始中,始行禘礼。父为昭,南乡;子为穆,北乡。父子不并坐,而孙从王父。(决疑要注曰:”始祖东面。父南面,故曰昭。昭,明也。子北面,故曰穆。穆,顺也。”)禘之为言谛也,是审谛之义。以夏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祫以冬十月,五穀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祖宗庙未定,且合祭高庙为常。”后以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之时,但就陈祭毁庙主而已,谓之殷。太祖东面,惠文武元四帝为昭,景宣二帝为穆。惠景昭三帝非殷祭时不祭也。

魏明帝太和六年,尚书难王肃以“曾子问唯祫於太祖,群主皆从,而不言禘,知禘不合食。”肃答曰,以为:“禘祫殷祭,群主皆合,举祫则禘可知也。”袁准正论曰:“先儒或为同,或为异,然'祫及坛墠,禘及郊宗石室',此所及近远之杀也。大传曰:'礼不王不禘'。诸侯不禘,降於天子也。若禘祫同贯,此诸侯亦不得祫,非徒不禘也。”

武宣皇后太和四年六月崩,至六年三月,有司以今年四月禘告。王肃议曰:“今宜以崩年数。按春秋鲁闵公二年夏,禘於庄公。是时縗绖之中,至二十五月大祥便禘,不复禫,故讥其速也。去四年六月,武宣皇后崩,二十六日晚葬,除服即吉,四时之祭,皆亲行事。今当计始除服日数,当如礼须到禫月乃禘。”赵怡等以为:皇帝崩二十七月之后,乃得禘祫。

王肃又奏:“如郑玄言各於其庙,则无以异四时常祀,不得谓之殷祭。以粢盛百物丰衍备具为殷之者,夫孝子尽心於事亲,致敬於四时,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无缘俭齐其亲,累年而后一丰其馔也。夫谓殷者,因以祖宗并陈,昭穆皆列故也。设以为毁庙之主皆祭谓殷者,夫毁庙祭於太祖,而六庙独在其前,所不合宜,非事之理。近尚书难臣以'曾子问唯祫於太祖,群主皆从,而不言禘,知禘不合食'。臣答以为'禘祫殷祭,群主皆合,举祫则禘可知也'。论语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所以特禘者,以禘大祭,故欲观其盛礼也。禘祫大祭,独举禘,则祫亦可知也。於礼记则以祫为大,於论语则以禘为盛,进退未知其可也。汉光武时下祭礼,以禘者毁庙之主皆合於太祖,祫者唯未毁之主合而已矣。郑玄以为禘者各於其庙。原其所以,夏商夏祭曰禘,然其殷祭亦名大禘。商颂长发,是大禘之歌也。至周改夏祭曰礿,以禘唯为殷祭之名。周公以圣德用殷之礼,故鲁人亦遂以禘为夏祭之名。是以左传所谓'禘於武宫',又曰'烝尝禘於庙',是四时祀,非祭之禘也。郑斯失矣。至於经所谓禘者,则殷祭之谓。郑据春秋,与大义乖。”(按太和八年用王肃议。)

袁准曰:“'祫及坛墠,禘及郊宗石室',此所及远近之杀也。大传曰'礼不王不禘',诸侯不禘,降杀於天子也。若禘祫同贯,此诸侯亦不得祫也,然则禘大而祫小。谓祫为殷祭者,大於四时,皆大祭也。国语曰:'禘郊不过茧栗,烝不过把握。'明禘最大,与郊同也。公羊传曰:'大事者何?祫也。毁庙之主陈於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乎太祖。'何谓也?曰:夫禘及坛墠,则毁庙也,俱祭毁庙,但所及异耳。所及则异,毁与未毁则同。此论者所惑。郑谓不同是也,谓禘不及毁庙则非也。刘歆、贾逵同毁与未毁是也,不别禘祫远近则非也。”

晋武帝泰始中,尚书杜元凯议称:“易曰'上古之代,丧期无数'。自殷高宗谅闇三年,不称服丧三年,而称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谓。大戴篇曰:'昔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见诸侯,命祝雍作颂。'是三年之内时明矣,故今礿祠烝尝於是行焉。昔仲尼之制春秋也,因鲁史以明王法,丧中之祥祫,讥贬之文著焉。”(徐禅按:杜议行武皇盛明之朝,其左传解云亦三年之丧礼毕而禘。)

东晋升平五年五月,穆帝崩,十月殷。兴宁三年二月,哀皇帝崩,废帝太和元年五月,皇后庾氏崩,(废帝海西公后也。)十月殷。(此哀皇帝再周之内,庾氏既葬之后殷也。)太元二十一年十月应殷,其年九月孝武崩,至隆安三年,国家大吉,乃循殷事。元兴三年夏,应殷,太常博士徐乾等议,应用孟秋,进用孟冬时。(孔安国云:自太和四年已后,殷祭皆用冬夏。复详徐乾议用孟秋,非失也。)安帝义熙三年,当殷,御史中丞范泰议,以章后丧未一周,不应殷祠。时从太常刘瑾议”小君之丧,不以废大礼”。(泰议曰:“今虽既祔之后得以烝尝,而无殷祭之礼,有丧则废吉祭,祭新主於寝。今不设别寝,既祔遂祭於庙。故四时烝尝,以寄追远之思;三年一禘,以习昭穆之序。义本各异。三年丧毕,则合食太祖,过时而殷,无取於限三十月也。隆安之初,以丧而废矣。”瑾议曰:“臣寻升平已后殷祭,皆在周内。永和十年至今五十馀载,三十月辄殷,是依礼五年再殷,而泰言非当。若臣启不允,则责失奏弹。”)往安帝元兴三年四月,不得殷祀,进用十月。若计常限,今当用冬;若更起端,则应四月。时尚书奏从领司徒王谧议,反初四月为殷祠之始。(谧议曰:“有非常之庆,必有非常之礼。殷祭旧准不差,至於义熙之庆,经古莫二,虽曰反正,理同受命。愚谓履运唯新,於是乎始,宜用四月。”太常刘瑾议:”殷无定日,考时致敬,且礼意尚简。去年祠虽於日有差,而情典允备。宜仍以为正。”徐乾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经传记籍,不见补殷之文。”著作郎徐广议:“若用三十月,今则应用四月。於时有殷而迁在冬,从太元元年十月殷祠。若依常三十月,今则应用二年四月,是追计辛未岁十月,未合六十月而再殷。”刘涧之等议:”太元元年四月应殷,而礼官情失,逮用十月,本非正朝以失为始。”尚书奏从谧议。)博士陈舒表:“三岁一闰,五年祭,八年又殷,两头如四,实不盈三。又十一年殷,十四年殷,凡间含二,则十年四殷,与礼五年再殷其义合矣。”博士徐禅议:“春秋左氏传曰:'岁祫及坛墠,终禘及郊宗石室。'许慎称旧说曰:'终者,谓孝子三年丧终则禘於太庙,以致新死者也。'”徐邈议:“礼五年再殷,凡六十月,分中,每三十月殷也。”太学博士曹述初难云:“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五月,则五年何必六十月。礼,天子特礿,三时皆祫。禘祫虽有定年,而文无定月。”(按明堂位”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则今之四月。”七月日至,孟献子禘其祖”,则今之五月。春秋文公二年”大事於太庙”,则今之六月。)邈答曰:“五年再殷,象再闰,无取三年丧也。祫三时皆可者,盖丧终则吉而祫,服终无常,故祫随所遇,唯春不祫,故曰特礿,非殷祀常也。礼,大事有时日,故烝尝以时,况祫之重,无定月乎!”今据徐邈议,每三十月当殷祀。(贺循祫祭图:太祖东向,昭北行,南向;穆南行,北向。)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