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十四

选举二

历代制中(魏晋东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覈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初,曹公时,魏府初建,以毛玠、崔琰为东曹掾史,铨衡人物,选用先尚勤俭。於是天下士人皆砥砺名节,务从约损。和洽言於公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检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仪,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不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伪矣。”)其武官之选,俾护军主之。黄初三年,始除旧汉限年之制,令郡国贡举,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自明帝太和之后,俗用浮靡,递相标目,而夏侯、诸葛、何、邓之俦,有四聪八达之称,帝深所嫉之。於是,恶士大夫之有名声者,或禁锢废黜以惩之。吏部尚书卢毓奏曰:“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久废,而毁称相进退,故真伪混杂也。”帝遂诏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以考覈百官。(具考绩篇。)

齐王嘉平初,曹爽既诛,司马宣王秉政,详求理本。中护军夏侯玄言曰:“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於台阁,上之分也;孝行考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今令中正但考行伦辈,辈当行均,斯可官矣。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则所任之次亦涣然别矣。奚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於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於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且众职之属,各有官长,但使官长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而总之於台阁。官长所第,中正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称,责负在外。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庶可静风俗而审官才矣。”兼请除重设之官,定服制之等。宣王辞不能改,请俟於他贤。(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兵兴,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徵源流,虑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失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朝至於梁、陈,北朝至於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讨其根本,陈寿魏志言之太略,故详辩之也。蜀先主既没,诸葛孔明秉政,惩恶举善,量材授任,不计资叙。时犍为郡守李严以杨洪为功曹,严未去郡,而洪已为蜀郡守;洪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洪未去郡,而祗已为广汉郡守。后李严、廖立皆得罪於亮,或废或徙,闻亮卒,垂泣发疾,以至於死也。)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徵其人居及父祖官名。

武帝泰始初,又议考课,(具课绩篇。)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以为政教颓弊,风俗不淳,上疏曰:“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道化崇於上,清议行於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亡秦荡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於今。陛下圣德,化邻唐、虞,唯未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也。”帝乃使玄草诏进之。

玄奏曰:“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自士以上子弟,则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随才优劣以授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而无游人在其閒。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农工之业多废,或逐淫利而离其事,徒系名於太学,然不闻先王之风。今圣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宜亟定其制。前皇甫陶上事,欲令赐拜散官皆课使亲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稷躬稼,祚崇后代,是以明堂、月令著帝籍之制。伊尹,古之名臣,耕於有莘;晏婴,齐之大夫,避庄公之难,亦耕於海滨。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於耕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於前。使冗散之官为农,而收其租税,家得其实,而天下之穀可以无乏矣。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则友,为弟则悌。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夫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而废。若未能精其防制,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馀皆归之於农。若百工商贾有长者,亦归之农。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虞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之后乃有迁叙也。故居官久,则念立慎终之化;不久,则竞为一切之政。六年之限,日月浅近,不周黜陟。陶之所上,义合古制。惟陛下裁之。”武帝甚善之而终不能用。(山涛为吏部尚书十有馀年,每官阙,辄启拟数人。曰:”侍中彭权迁,当选代。按,雍州刺史郭奕,高简有雅量,在兵閒,少不尽下情;处朝廷,足以肃正左右。卫将军王济,才高美茂,后来之冠。此二人,诚顾问之秀。圣意傥惜济主兵者,骁骑将军荀恺,智器明敏,其典宿卫,终不减济。博士祭酒庾纯,强正有学义,亦堪此选。国学初建,王、荀已亡,纯能其事,宜当小留,粗立其制,不审宜尔有当圣旨者不?又尚书令阙,宜得其人。征南大将军祜,体义立正,可以肃整朝廷。”又云:“有疾苦者,大将军虽不整正,须筋力戎马閒,犹宜得健者。征北大将军瓘,贞正静一;中书监勖,达练物事。三人皆人彦,不审有可参举者不?”皆随帝意所欲然后明奏。而帝之用者,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於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服。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王戎字濬冲,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戎始为甲午制,凡选举皆先理百姓,然后授用。司隶傅咸奏戎曰:“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今内外群官,居职未周,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继道路,欺巧由生,伤农害政。戎不仰依尧、舜典谟,而驱扇浮华,亏败风俗,非徒无益,乃有大损。宜免戎官。”戎与贾、郭通亲,竟得不坐。)

於时虽风教颓失而无典制,然时有清议,尚能劝俗。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沈废;郤诜笃孝,以假葬违常,降品一等。其为惩劝也如是。

其后,中正任久,爱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尚书仆射刘毅以九品者,始因魏初丧乱,是军中权时之制,非经久之典也,因用土断,复古乡举里选之法,上疏曰:“夫九品有八损,而官才有三难,皆兴替之所由也。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也。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诉之忌。损政之道一也。置州都者,本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不谓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审,遂为坐废。若然,虽宣尼之圣,莫不有过,则可废,何独责於中人哉?使是非之论横於州里,嫌隙之雠结於大臣。损政之道二也。本立格制,谓人伦有序,若贯鱼成次,才德优劣,伦辈有首尾也。今之中正,坐徇其私,推贵异之器,使在凡品之下;负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损政之道三也。委以一国之重,而无赏罚之防,使得纵横,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怨积久,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长壅蔽於邪人之铨。损政之道四也。古先政教,崇乡党之义,故得天下之人退而修本。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给事殊方,犹不识其面,况能尽其才乎!而中正知与不知,将定品状,必采声於台府,纳毁於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弊,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议,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为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趋末。损政之道五也。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而论功报也。今於限当报,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於官,而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崇虚名也。损政之道六也。凡官不同事,人不同能。今九品不状才能之所宜,而以九等为例。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若状得其实,犹品状相妨,况不实者乎?损政之道七也。前九品诏书,善恶必书,以为褒贬。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天下之人焉得不懈於德行而锐於人事乎?损政之道八也。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司空卫瓘又表请除九品,复古乡议里选。

时始平王文学李重复上疏曰:“九品始於丧乱军中之政,诚非经国不刊之法也。且检防转碎,徵形失实,故朝野之论,佥谓驱动风俗,为弊已甚。晋承魏氏凋弊之迹,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於军府,豪右聚於都邑,事体駮错,与古不同。谓九品既除,宜先开移徙,听相并就。且明贡举之法,不滥於境外,则冠带之伦将不分而自均,即土断之实行矣。若使人思反本,修之於乡,华竞自息,而礼义日崇矣。”及刘颂为吏部尚书,复建九班之制,令百官在职少迁。时贾、郭专朝,仕者务速进,故皆不行。(孙氏有江东,选曹尚书主选举。吴郡暨艳性峭刻,好清议,为尚书,以郎署混淆,多非其人,艳欲激浊扬清,别其善否,乃覈选三署,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居位贪婪、志节卑污者,皆以为军吏,置之营府。於是,怨声嚣然,竞言艳用私情,亏公法,艳坐自杀。)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署。既经略粗定,乃诏试经,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太兴三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

宋制,丹阳、吴、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人,馀郡各一人。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策试,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于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禁锢,年月多少,随群议制。(初,废帝荥阳王时,以蔡廓为吏部尚书。录尚书徐羡之谓中书令傅亮曰:“黄门以下悉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廓闻之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也。”遂辞不拜。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云”署纸尾”也。按,宋黄门,第五品也。)

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以六周而代,刺史或十馀年。

及孝武即位,仕者不复拘老幼,守宰以三周为满。时中军录事参军周朗上疏曰:“今为政者,宜以二十五家选一长,百家置一师。男子十三至十七,皆令学经;十八至二十,皆令习武。训以书记图纬,忠孝仁义之礼,廉让恭勤之则;授以兵经战略,军部舟骑之容,挽强击刺之法。习经者五年有成,而言之司徒;习武者三年能艺,亦升之司马。若七年而经不明,五年而勇不达,即更求其言行,考其事业,必不足取者,虽公卿子弟,长归农亩,终身不得为吏。”兼述农桑生植之本及礼教刑政之端。帝省之,不悦。

左卫将车谢庄以其时搜才路狭,又上表曰:“九服之旷,九流之难,提钧悬衡,委之选部。一人之鉴易限,而天下之才难源。以易限之鉴,照难源之才,使国罔遗授,野无滞器,其可得乎?请普令大臣,各举所知,以付尚书铨用。”不从。帝又不欲重权在下,乃分吏部,置两尚书以散其权。(裴子野曰:“官人之难,先王言之尚矣。居家视其孝友,乡党察其诚信,出入观其志义,忧难取其智谋。烦之以事,以求其理;临之以利,以察其廉。周礼,始於学校,论之州里,告诸六事,而后贡於王庭。其在汉家,尚犹然也。州郡积其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升之於朝;三公参其得失,除署,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阅者众;一贤之进,其课也详。故能官得其才,鲜有败事。魏晋易是,而所失弘多。夫厚貌深衷,险如谿壑;择言观行,犹惧弗周。况今万品千群,俄折乎一面;庶僚百位,专断於一司。於是嚣风遂行,不可止也。已击毂攘袂,填彼寺台,求者干进,以务必得,加之以谄黩。吏曹按阀阅而选举,不遑访采於乡邑。父诲其子曰:'不索何获。'兄励其弟曰:'努力窥窬。'无廉耻之风,谨愿之操。官邪国败,而不可纪纲。假使龙作纳言,舜居南面,而治致平章,不可必也,况后之官人者哉!孝武虽分曹为两,不能反之於周、汉,朝三暮四,其病愈甚也。”)

齐尚书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谢超宗议以为:“片辞折狱,寸言挫众,鲁史褒贬,孔论兴替,皆无俟繁而后秉裁。夫表事之深,析理之会,岂必委牍方切理道。非患对不尽问,患以常文弗奇。必使一通峻正,宁劣五通而常;与其俱奇,一亦宜采。”诏从宰议。因习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不覈才德,其所进取,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三十试吏,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其时士人皆厚结姻援,奔驰造请,浸以成俗。

至和帝时,梁武帝为丞相,上表曰:“前代选官,皆立选簿,应在贯鱼,自有铨次,胄籍升降,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馀论,故得简通宾客,无俟扫门。顷代陵夷,九流乖失,其有勇退忌进、怀质抱真者,选部或以未经朝谒,难於进用;或有晦善藏声、自埋衡荜者,又以名不表著,绝其阶绪。必须书刺投状,然后弹冠,则是驱迫廉捴,奖成浇竞。愚谓自今选曹,宜精隐覈,依旧立簿,使冠屦无爽,名实不违,庶人识涯涘,造请自息。且闻中閒立格,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求之愚怀,抑有未达。何者?设官分职,惟才是务。若限岁登朝,必增年就官,故貌实幼童,籍已逾立。滓秽名教,於斯为甚。”乃施行。

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有五方得入仕。天监中又制:“凡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至七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宗,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诏凡州岁举二人,大郡一人。敬帝太平二年,复令诸卅各置中正,仍旧访选举,皆须中正押上,然后量授,不然则否。

陈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迎主簿,西曹左奏及尝为挽郎,得未壮而仕。诸郡唯正王为丹阳尹经迎得出身者亦然,庶姓尹则否。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例。凡选无定时,随阙则补。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於迁。若有迁授,吏部先为白牒,列数十人名,尚书与参掌者共署奏。敕或可或否。其可者,则下於选曹,量贵贱,别内外,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乃出以付於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板,脩容整仪,送所授之家。其别发诏除者,即宣付诏局,诏局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得官者,不必皆待召到。但闻诏出,明日,即入谢后,诣尚书,上省拜受。若拜王公,则临轩。凡拜官,皆在午后。

初,武帝承侯景丧乱之后,纲维颓坏,制度未立,百官无复考校殿最之法,但更年互迁,骤班进秩,法无可称者。后徐陵、孔奂继为吏部尚书,差有其序。

后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择可否。其秀才对策,第居中上,表叙之。成帝和平三年,诏曰:“今选举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处后,晚进居先,岂所谓彝伦攸叙者也。诸曹选补,宜各书劳旧才能。”(初,崔浩为冀州大中正,荐冀、定、相、幽、并五州士数十人,各起家为郡守。景穆帝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新召者代为郎吏。又守令宰人,宜使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逞其非,而校胜於上,何以能济。”又李孝伯,赵郡人。父曾,理郑氏礼、左氏春秋,郡三辟功曹不就,门人劝之,曾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任郡主簿,到官月馀日,乃叹曰:“梁叔敬有云:‘州郡之职,徒劳人耳。’道之不行,身之忧也。”遂还家。又郭祚为吏部尚书,持身洁清,重惜官位,至於铨授,假令得人,必徘徊久之,然后下笔,即云:“此人便以贵矣。”由是事颇为稽滞,当时每招怨讟。然所拔用者,量材称职,时又以此归之。)其后,中正所铨,但在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至孝文帝,励精求理,内官通班以上,皆自考覈,以为黜陟。(具考绩篇。)宣武帝诏:”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听入仕。”(任城王澄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及幸代,车驾自北巡,留澄铨简旧臣。初,魏自公侯以下,迄於选臣,动有万数,冗散无事。澄品为三等,量其优劣,尽其能否之用,咸无怨者。又,皇甫光兄子玚为吏部郎,性贪婪,鬻卖吏官,皆有定价。)自太和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卅小郡,人物单鲜者,则并附他州。其在僻陋者,则阙而不置。当时称为简当,颇谓得人。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必置中正,既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蕃落庸鄙操铨覈之权,而选叙颓紊。至正始元年冬,乃罢诸郡中正。时有以杂类冒登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相保,无人任据者,夺官还役。

初,孝明嗣位幼冲,灵太后临朝。征西将军、冀州大中正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事铨别选格,排抑武夫,不使在清品。於是武夫怨怒,声諠道路,乃悬榜於衢,会期屠害。彝父子不以为怀。神龟二年,羽林、虎贲相率千馀人,至尚书省诟詈,求彝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砾投击台门,声如雷霆,京师慑震,莫敢讨遏。遂聚火就焚其第,拽彝於庭,捶辱恣心,而呼声动京邑。其子叩头流血,为父请命,羽林乃执始均,生投火中,灼为煨烬。仲瑀被创以窜免,彝信宿而死。既而诏斩其尤凶者八人,馀大赦以安之。天下冤痛,闻者惊骇。灵太后於是乃命武官得依资入选。既而官员少而应调者多,选曹无以处之。

及崔亮为吏部尚书,乃奏为格制,官不问愚贤,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不得取;庸才下品,年月久者则先擢用。时沉滞者皆称其能。(时亮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书规亮曰:“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举才,魏晋因循,又置中正。谛观在昔,莫不审举,虽未尽美,足应十收六七。朝廷贡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惟论章句,不及理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至於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精。而舅属当铨衡,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谁复修厉名行哉!”亮答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昨为此格,有由而然。今已为汝所怪,千载之后,谁知我哉!可静念吾言。吾兼正六为吏部郎,三为尚书,铨衡所宜,颇知之矣。但古今不同,时宜须异。何者?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吾谓当尔之时,无滥举矣,而汝犹云'十收六七'。况今日之选,专归尚书,以一人之鉴,照察天下,刘毅所云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鉴人物,何异以管窥天而求其溥哉!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而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忽令佩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尝操刀,而使剸割。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冀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礼法难权宜哉!仲尼云:'德我者春秋,罪我者亦春秋。'吾之此指,其由是也。但令当来君子,知吾意焉。”)后甄琛、元脩义、城阳王徽相继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己,踵而行之。自是贤愚同贯,泾渭无别。魏之失才,从亮始也。

及辛雄为尚书右丞,转吏部郎中,上疏曰:“自神龟以来,专以停年为选。士无善恶,岁久先叙;职无剧易,名到授官。执案之吏,以差次日月为功能;铨衡之人,以简得老旧为平直。且庸劣之人,莫不贪鄙。委斗筲以共理之重,讬硕鼠以百里之命,皆货贿是求,肆心纵意。禁制虽烦,不胜其欲。致令徭役不均,发调违谬,聚敛盈门,囚执满道。盖助陛下理天下者,唯在守令,最须简置,以康国道。但郡县选举,由来所轻,贵游俊才,莫肯居此。宜改其弊,以定官方。请上等郡县为第一清,中等为第二清,下等为第三清。选补之法,妙尽才具,如不可并,后地先才,不得拘以停年,竟无铨革。三载黜陟,有称者补在京名官,如前代故事,不历郡县不得为内职。则人思自勉,上下同心,枉屈可申,强暴自息。”书奏,会帝崩。

及孝庄帝初,诏求德行、文艺、政事强直者,县令、郡守、刺史皆叙其志业,具以表闻。得三人以上,县令、太守、刺史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阶。凡官,郡守、县令六年为满,满后六年乃叙。

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初,东魏元象中,文襄王高澄秉政,摄吏部尚书,乃革后魏崔亮年劳之制,务求才实。自迁邺以后,掌大选知名者,不过数四。文襄年少高朗,其弊也疏;袁聿脩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遵彦风流辩给,所取失於浮华;唯辛术贞明简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衡鉴之美,一人而已。

至孝昭帝皇建二年,诏:“内外执事官从五品以上、三府主簿录事参军、诸王文学、侍御史,廷尉三官、尚书郎中、中书舍人,每在二年之内,各举一人。或夙在朝伦,沈屈未用;或先官后进,今见停散;或白屋之人,巾褐未释。其高才良器,允文允武,理识深长,幹具通济,操履凝峻,学业宏赡,诸如此辈,随取一长,无待兼资,方充举限。表荐之文,指论事实,随能量用,必陈所堪,不得高谈,谬加褒饰。所举之人,止在一职。三周之内,有犯死罪以下、刑年以上,举主准举人之犯,各罚其金;自鞭以下,举主勿论。若未经三载而更馀转,通计后官日月,合满三周。凡所举人,必主事立功,裨益时政,不限年之远近。举主之赏,亦当非次;被举之人,别当擢授。其违限不举,依式罚金。又拥旄作镇,任总百城,分符共理,职司千里,凡其部统,理宜委悉刺史,於所管之内,下郡太守、县令、丞、尉、府佐、录事参军以降,州官州都、主簿以下,但霑在吏职及前为官并白人等,并听表荐。太守则曹掾以下及管内之人,亦听表举。其大州、中州、下州,畿内,上郡、中郡,并三年之内各举一人。其不入品州并自馀郡守,不在举限。”

昔三代以前,天下列国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大国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国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公、侯、伯之大夫再命,子、男之大夫一命,其士以下不命,皆国君专之。汉初,王侯国百官皆如汉朝,唯丞相命於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帝惩吴、楚之乱,杀其制度,罢御史大夫以下官。至武帝,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擅补。其州郡佐吏,自别驾、长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历代因而不革。洎北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有佞倖,乃赐其卖官,分占州郡,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浸移於朝廷。以故外吏不得精覈,由此起也。

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选举,吏部下大夫一人以贰之。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慎。及武帝平齐,广收遗逸,乃诏山东诸州举明经幹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至宣帝大成元年,诏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脩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其刺史僚佐州吏则自署,府官则命於朝廷。

隋文帝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脩谨、清平幹济二科举人。”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为侍郎,最为称职。当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自后魏末、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牛弘尝问刘炫曰:”按周礼,士多而府史少,今吏百倍於前,判官减即不济,其故何也?”炫对曰:“古人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常虑覆理,锻炼若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故谚云:‘老吏抱案死。’今古不同,若此之相悬也。事繁政弊,职此之由。”弘又问:“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舍,其事何由?”炫对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所以繁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欲从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之。)

自后周以降,选无清浊。初卢恺摄吏部尚书,与侍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物类,颇为清简,而谮愬纷纭,恺及道衡皆除名。(礼部员外郎沈既济曰:“异乎!选法之难行久矣。夫天产万类,美寡而恶众;人分九流,君子孤而小人群。虽消长迭有,而善恶不常,此古今之通理然也。将退不肖而惩其滥,必悬法以示,而俾人知惧;举善以劝,而不仁自远。可以阴骘而潜移之,固难明斥其恶而强挤也。暨艳、张彝皆以不及是而败,悲夫!斯理甚明,盖非英明之君,不可以语焉。故崔、毛当魏武而政举,卢、薛值隋文而身坠。时难,不其然乎?”)

炀帝始建进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其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大业三年,始置吏部侍郎一人,分掌尚书职事。时武夫参选,多授文职。大业八年,诏曰:“顷自班朝治人,乃由勋叙,拔之行阵,起自勇夫,蠹政害人,寔由於此。自今以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因授文官职事。”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