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五十二

礼十二 沿革十二 吉礼十一

丧废祭议(晋宋齐梁大唐)

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弘训羊太后崩,宗庙废一时之祀,天地明堂去乐,且不上胙。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九月,皇女亡,应烝祠,中书侍郎范甯奏:“按礼丧服传'有死宫中者,三月不举祭',不别长幼之与贵贱也。皇女虽曰婴孩,臣窃以为疑。”於是使三公行事。(贺循祭议云:”礼,在丧者不祭。祭,吉事故也。其义不但施於生人,亦祖祢之情,同其哀戚,故云於死者无服则祭也。今人者有服祭祀如故,吉凶相干,非礼意也。”)

宋文帝元嘉七年四月,有司奏:“礼云'有死於宫中者,三月不举祭'。今礿祀既戒,而掖庭有故,下太常详正。领祠部郎谢元议,以为'遵依礼传,使有司行事,於义为安'。”从之。

齐高帝建元四年,武帝在谅闇。尚书令王俭奏曰:“权典既行,丧礼斯夺,事兴汉代,源由甚远。殷宗谅闇,非有服之称,周王即吉,唯宴乐为讥。春秋之义,嗣君逾年则会聘。左氏云'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谋事补阙,礼之大者'。自斯而谈,朝聘烝尝之典,卒哭而备行,婚禘蒐乐之事,三载而后举,通塞兴废,各有由然。按礼称武王崩,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见诸侯。又曾子问'孔子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左氏传'凡君卒哭而祔,祔而后特祀於主,烝尝禘於庙'。(先儒云:'特祀於主者,特以丧礼奉新亡者主於寝,不同於吉。烝尝禘於庙者,卒哭成事,群庙之主,各反其庙。则四时之祭,皆即吉也。')三年丧毕,吉禘於庙,跻群主以定新主也。皆著在经诰。晋宋因循,同规前典,卒哭公除,亲奉烝尝,率礼无违,因心允协。爰至宋明帝时,礼官立议,不宜亲奉,乃引'三年之制,自天子达庶人',曾不知本在至情,既葬释除,事以权夺,越紼之旨,事施未葬,卒哭之后,何紼可越?晋武在丧,每欲伸宁戚之怀,不全依谅闇之典,至於四时烝尝,盖以哀疚未堪,非便顿改旧式。江左通儒,守而弗革。又且即心而言,公卿大事,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会朝万国,岂曰能安,国家故也。宗庙烝尝,孝敬所先,宁容吉事备行,斯典独废?就令必宜废祭,则应三年永阙,乃复同之他故,有司摄礼,进退二三,弥乖丧典。谓宜依礼亲奉。”从之。

梁武帝天监四年,安成国称:欲迁立所生吴太妃神主。国王既有妃丧,欲使臣下代祭。明山宾议,以为:“宜待王妃服竟,亲奉盛礼。”

大唐元陵之制,未殡,遇夏至,祭皇地祇,礼官议停祭。时监察御史张朔牒礼仪使:“伏准遗诏,皇帝已听政,合告郊庙,所司祭地祇无文,合废。又按曾子问:'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所言五祀不行,即明天地之祭不合废。又,王制:'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紼而行事。'注云:'不敢以卑废尊。'又按春秋杜氏注:'天王崩,未葬而郊者,不以王事废天事也。'今礼仪使牒引祠令,'诸飨庙官有緦麻以上丧,不得充飨官',此盖指私丧,不足为今日之证。请更参详。报礼仪使。”报:”来牒称,天子崩,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所言五祀不行,即明天地之祭不合废者。谨按:曾子问:'天子崩,五祀之祭不行,既葬而祭。'郑玄注云'郊社亦然',然则五祀之与郊社之祭同也。则来牒所言'五祀不行,则明天地之祭不合废',与郑玄所云'郊社亦然'之义乖也。又按:曾子问上文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下文云:'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孔颖达云:'以初崩哀戚,未遑祭祀,虽当五祀祭时,不得行也。既殡,哀情杀而后祭也。'又云:'自启至於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此言无事时则祭,有事时则废。未殡以前,是有事;既殡已后,未启已前,为无事。故王制云'越紼而行事'。紼者,属於龙輴之辕索也。天子攒涂龙輴,谓殡时所设也。今百官成服,准祠令,诸祀斋之日,平明赴祠所。又开元礼云:'祀前七日,受誓戒,散斋四日,致斋三日。散斋之内,不得吊死问病;致斋之内,唯祀事则行,其馀悉断。'苟或违此,则非为祭,所以崇严洁也。今若敛发赴庙,则严洁之道於是乎废也。成服而行,则祀典之文可得而逾也。且哀戚之杀,大敛孰与夫自启?凶秽之甚,緦麻孰与夫斩縗?未殡之时,非谓无事;扱衽之祭,可谓不遑。况皇帝即位,未告太庙,哀戚在疚,未许听政,如何告太祖以配北郊乎?参详古今,实难议祭也。”

旁亲丧不废祭议(东晋)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五月九日,安平王薨。博士孙钦议:“礼,有死於宫中,阙一时之祀。又按魏高堂隆议,平原公主薨,二月春祠,不宜阙。臣闻伯叔父、同产昆弟、庶子、庶孙及次妃以下,天子诸侯则降而不服,於四时之祭无阙废,礼也。汉文帝前代盛德之君也,犹不忍以三年之丧,妨废孝享,割损年月,早葬速除,追思祖考,念在烝尝,所以重宗庙也。且宫中有死者,三月不举祭,传发於緦麻三月之章,天子诸侯周大功,皆降而不服,何緦麻之有乎!诚亦儒者之迷误也。”

緦不祭议(晋宋)

晋荆州刺史殷仲堪问:“礼文如是,此指释有緦麻服而犹得祭者也?当不普言新丧之亲於所祭者耶?”别驾庾叡、功曹滕惔、主簿刘恬答:“寻礼文,当是指明有緦服可以祭耳,不以新丧之亲於所祭者有服为疑。今世中传重者,而有从祖小功之服,服既除,恐不得以二祖服近而不祭也。”

宋庾蔚之谓:“殷庾释文句甚允,但未统立言大意。记所明重其已与神交而不终,外丧尸殡不在此,可得少申其事。故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内丧小功緦麻,外丧齐縗以下,行。特为已与神交,故随轻重各有所行。又云'士之所以异緦不祭'者,加大夫,有小功緦麻皆废。故郑云'然则士不得成礼者十一'也。又云'所祭於死者无服则祭'者,言所异於未与神交唯有此,则外内之丧通废,士卑故也。言有始末,义统有本。寻礼者多断取义,不辩已与神交之异,故申之云。”

夺宗议(晋)

晋元帝建武初,孙文上事:宣帝,支子,不应祭章郡、京兆二府君。仆射刁协云:“诸侯夺宗,圣庶夺嫡,岂况天子乎!自皇祚以来,五十馀年,宗庙已序,而文攻乎异端,宜加议罪。”按汉梅福云:“诸侯夺宗”。此谓父为士,庶子封为诸侯,则庶子夺宗嫡,主祭祀也。在诸侯尚有夺义,岂况天子乎!所言圣庶者,谓如武王庶子,有圣德,夺代伯邑考之宗嫡也。

殇及无后庙祭议(宋)

宋孝武皇帝孝建元年,有司奏:“东平冲王年幼无后,唯殇服五月。虽臣不殇君,应有主祭,而国是追赠,又无其臣。未详毁灵立庙,为当他祔?”太学博士徐宏议:“王既无后,追赠无臣,殇服既竟,灵便合毁。记曰:'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又曰:'士大夫不得祔於诸侯,祔诸祖之为士大夫者。'按冲王则宜祔诸祖之为王者,应祔长沙景王庙。”诏可。大明六年,有司奏:“故晋陵孝王子云未有嗣,安庙后三日,国臣从权制除释,晦朔周忌,应还临哭与不?又祭之日,谁为主?”太常丞庾蔚之议:“灵筵存,诸臣宜还临哭,变服,使上卿主祭。王既未有后,又无三年服者,周亲服除,而国尚存,便宜立庙,为国之始祖。服除之日,神主暂祔食祖庙。还居新庙之室。未有嗣之前,四时飨荐,常使上卿主之。”诏可。七年十一月,有司奏:“晋陵国刺:孝王庙依庐陵等国例,一岁五祭。二国以王有衡阳王服,今年内不祠。寻国未有嗣王,三卿主祭。应同无服者之例与不?”左丞徐爰议:“嗣王未立,将来承胤未知疏近。岂宜空计服属,以亏祭敬。”诏可。八年,有司奏:“故齐敬王子羽未立后,未详便应作主立庙?为须有后之日?未立庙者,为於何处祭祀?”爰议以为:“国无后,於制服除罢。始封之君,实存继嗣。皇子追赠,为始祖。臣不殇君,事著前准,岂容虚阙烝尝以俟有后?谓宜立庙作主,三卿主祭依旧。”

祭殇(周晋)

周制,曾子问:“'祭殇必厌,盖弗成也。(厌饫而已,不成其为人也,故其礼不备。)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与不成人同也。)孔子曰:'有阴厌,有阳厌。'(言祭殇之礼,有於阴厌之者,有於阳厌之者。)曾子问曰:'殇不备祭,何谓阴厌阳厌?'(言殇乃不成人,祭之不备礼也,而云阴厌阳厌乎?失孔子旨也。祭成人始设奠於奥,迎尸之前,谓之阴厌。尸谡之后,改馔於西北隅,谓之阳厌。殇则不备也。)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族人以其伦代之,明不序於昭穆立之庙也。其祭之,就其祖而已。代之者主其礼也。按此殇未成人,无立后之道,故取於族人之中兄弟之伦而主其祭。其祭之就所祭者之祖,服除乃止。)其吉祭特牲。(尊宗子,从成人也。凡殇则特豚。自卒哭成事之后,为吉祭也。)祭殇不举,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此其无尸及所降也,其他如成人。举肺脊、肵俎、利成,礼之於尸也。肵音祈。)是谓阴厌。(是宗子而殇,祭之於奥之礼也。小宗为殇,其祭礼亦如之。)凡殇与无后者,祭於宗子之家,当室之白,樽於东房,是为阳厌。'”(凡殇,谓庶子之嫡也,或昆弟之子,或从父昆弟。无后者,如有昆弟及诸父。此则今死者,皆宗子大功之内亲共祖祢者也。言祭於宗子之家者,为有异居之道也。无庙者为墠祭之,亲者供其牲物,宗子皆主其礼。当室之白,樽於东房,异於宗子之为殇也。当室之白,谓西北隅得户明者也。明者曰阳。凡祖庙在小宗之家,小宗祭之亦然。宗子之嫡亦为凡殇,过此以往则不祭也。)祭法:“王下祭殇五: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嫡士及庶人祭子而止。”(祭嫡殇者,重嫡也。祭嫡殇於庙之奥,谓之阴厌。王子公子祭其嫡殇於其党之庙。大夫以下庶子祭其嫡殇於宗子之家。皆当室之白,谓之阳厌。凡庶殇不祭也。蜀谯周云:”庶子之为殇者,祔祠於祖庙,庶子共其牲物,而宗子主其礼。士庶人之庶子,虽成子而无后,亦祔祠於祖,其主之如祭殇。殇及无后虽祔祠於祖庙,皆异日别祭於其处耳。天子诸侯之庶子无子,不得祔祠於其庙,当从其庶祖,昭穆同也。”)

晋范甯祭殇议云:“祭法王祭嫡殇,下及五代。愍怀太子、殇太子、哀太孙、冲太孙,自是先帝嫡殇,历代弥久,而庙祀之礼,於今未废,谓非礼典之意,宜从埋主之例。”

未立庙祭议(晋)

晋安昌公荀氏祠制云:“荀氏进封大国,今祭六代,暂以厅事为祭室,须立庙如制备物。”

殷仲堪问庾叡:“纲纪有承重之身,身服已除,其应祭,吾尚有服,当得於厅事上祭不?”(按殷宗有五等封。)庾叡等答曰:“宜在别室。”又问云:“依礼,祭皆於宗子之家,支子每往助祭耳。又如吾家五等封,乃应有庙。今既无庙,而共家常以厅事为烝尝之所。今一朝忽移别室,意殊不安。”刘功曹答云:“昔鲁襄公尚於兄弟之庙,假钟磬以成礼,今於厅事当无嫌也。”

公除祭议(东晋宋)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虞潭上表云:“今之诸侯服其亲,皆与士同,无复降杀。大宗之家,丧服累仍,若皆不祭,是先人之享尝,永为有废。(或难曰:“士独非孝子也?”答曰:“士贱,不得伸其意也。”)臣谓三月之后,礼情渐杀,若非父母之丧,尚通内外,服逾月,既葬,可祭宗庙。”博士通议,宜如潭所上,会有军事,未及施行。

咸康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虞潭有嗣子丧,既葬,依令文行丧三十日,至十二月十日公除,其日〈礻昔〉祭宗庙。(潭自为论曰:”余身受公除,岁终大〈礻昔〉,至敬兼兴,如当遂阙,心所不安,故谘之有识。难曰:'礼,素衣刍席,不入庙门,不以凶干神明之位。緦丧虽轻,脱服而祭,况嗣子当承祚者乎?'答曰:'高宗三年谅闇,今则不尔,帝王既葬,缟素躬亲宗庙之献,不以丧遂阙者,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且吉祭廷有金石铿锵之和,今去凶制而奉烝尝,干戚戢而不振,慎终之情不远,随时之义亦通也。'”)

徐藻议云:“古无公除,吉凶之服不可相干,故緦不祭耳。今既公除,吉服而行,则可吉祭。今既吉服,无事不可,而大事反可阙耶?若以心丧为疑者,则出母子为父后,得以含悲而祭矣。又礼有死宫中,三月不举祭;齐縗之礼,三月不从政。意者虽速公除,犹宜待满三月。又问:'同宫之丧而未葬,虽公除,可以祭不?'答曰:'公除不祭,本与於外丧耳。若同宫之丧,虽未葬,此不可也。'”

宋庾蔚之谓:“公除是公家除其丧服,以从公家之吉事。若公家无斋禁,则其受吊临灵,及私常著丧服,岂得辄释凶服以执吉祭乎?徐藻乃云外丧公除,虽停殡,可吉祭,恐此非祖祢之所享也。兄弟别居,便为外丧,未葬公除而可以烝尝,未之闻也。”

上陵

(拜扫及诸节上食附○ 汉后汉魏晋东晋宋后魏大唐)

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始起寝殿於墓侧。

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都雒阳,以关西诸陵久远,但四时特牲祀,每帝西幸,即亲谒。其雒阳陵,每正月上丁,祀郊庙毕,以次上陵。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袁宏汉纪曰:“明帝永平九年,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曰四姓小侯。”独断曰:”凡与先后有瓜葛者。”)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也。”)钟鸣,谒者、理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乘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折旋升阼阶,拜神座,退。后公卿群臣谒神座,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之舞。(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高祖更名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更名五行之舞也。)乐阕,群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告其郡国穀价,人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孝子事亲,尽敬爱之心也。(谢承汉书曰:“灵帝建宁五年正月,车驾上原陵,蔡邕为司徒掾,从公行,到陵,见其仪,忾然谓同座者曰:'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其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至孝恻隐,不可易旧。'或曰:'本意云何?''昔在长安时,其礼不可尽得闻也。光武即世,始葬於此。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闻见此礼,乃帅公卿百僚,就园陵而创焉。尚书阶西祭设神座,天子事亡事存之意也。以帝圣孝之心,亲服三年,久在园陵,初兴此仪,仰察几筵,下顾群臣,悲切之心,必不可堪。'邕见太傅胡广曰:'国家礼有烦而不省者,昔不知先帝用心周密之至於此也。'广曰:'然。子当载之,以示学者。'邕退而记焉。”)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丁孚汉仪曰:”酎金律,文帝所加,以正月朝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令诸侯助祭贡金。”汉律金布令:“诸侯、列侯各以人口数,率千口奉金肆两,奇不满千口至五百口亦四两,皆会酎,少府受。又九真、交趾、日南者,用犀角二,长九寸以上,若玳瑁甲一,郁林用象牙长三尺以上,若翡翠各二十,准以当金。”汉旧仪曰:“皇帝於八月酎。皇帝暮视牲,以鉴燧取水於月,以火燧取火於日,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执鸾刀,以切牛尾之毛,即更衣,侍中上熟,乃祀。”)至灵帝,皆以弦、晦、二十四气、伏、社、腊及四时祀祠庙。日上饭,太宫人随鼓漏,理被枕,盥水,陈严具。

魏文帝诏曰:“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系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於庙。先帝高平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遂革上陵之礼。及齐王在位九载,始一谒高平陵。

晋宣王遗令“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景、文遵旨。武帝犹再谒崇阳陵,(景帝陵。)一谒峻平陵,(文帝陵。)然遂不敢谒高原陵,(宣帝陵。)至惠帝复止也。

东晋元帝崩后,诸公始有谒陵辞陵之事,盖由眷同友执,率情而举也。成帝时,中宫亦年年拜陵,议者以为非礼,遂止。穆帝时,褚太后临朝,又拜陵,帝时幼也。孝武崩,骠骑将军会稽王道子曰:“今虽权制释服,至於朔日月半诸节,自应展情陵所,以一周为断。”於是至陵,变服单衣,烦渎无准,非礼也。及安帝元兴元年,左仆射桓谦奏:“百僚拜陵,起於中兴,非晋旧典,积习生常,遂为近法。寻武帝诏,乃不使人主诸王拜陵。”及义熙初,又复江左之旧。

宋文帝每岁正月谒初宁陵,(武帝陵。)孝武、明帝亦每岁拜初宁、长宁陵。(文帝陵。)

后魏太和十六年九月辛未,孝文帝哭於文明太后陵左,终日不绝声。素幕越(音活)席为次,侍臣侍哭。壬申,孝文又哭如昨。帝二日不御食。癸酉,朝中夕三时,哭拜於陵前。夜宿鉴玄殿,是夜彻次。甲戌,帝拜哭辞陵,还永乐宫。

大唐贞观十三年,太宗朝於献陵。先是日,宿设黄麾仗周卫陵寝,至是质明,七庙子孙及诸侯百僚、蕃夷君长,皆陪列於司马门内。太宗至小次,降舆纳履,哭於阙门,西面再拜,恸绝不能兴。礼毕,改服入於寝宫,亲执馔,阅视高祖先后服御之物,悲恸,左右侍御者莫不歔欷。礼毕,太宗出自寝宫,步过司马门,泥行二百馀步。上入寝,哭踊,绝於地。进至东阶,西面再拜,号恸久之。乃进太牢之馔,加珍羞具品。引大尉无忌、司空勣、越王贞、赵王福、曹王明及左屯卫将军程知节,并入执爵进俎。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馔,阅先帝先后衣服,拜辞讫,行哭出寝北门,乃御小辇还宫。

高宗永徽二年,有司言:“谨按献陵三年之后,每朔及月半上食,其冬夏至、伏、腊、清明、社等节日,亦上食。其昭陵请依献陵故事。”上从之。六年正月,谒於昭陵。有司先设仪卫於陵寝,质明,七庙子孙、二王后、百僚、州镇藩牧、四夷君长等并陪列於位。皇帝降辇,入次,易服出次,行哭就位,再拜,擗踊恸绝。礼毕,又改服,奉谒寝宫。其妃嫔、公主先於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帝入寝门即哭,瞻视幄座,踊绝於地。进至东阶,西面再拜,号哭。乃进牢馔珍羞,引三公、诸王并入执爵进俎。帝至神座前,再拜哭,自奠馔,阅先帝先后衣服,更增感绝,拜辞讫,行哭出寝北门。

景龙二年,是时每日奠祭。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曰:“谨按三礼正文,无诸陵日祭之事。又按礼论谯周祭志云:'天子之庙,始祖及高祖、曾祖、祖、考,皆每月朔加荐新,以象平生朔食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时祭,无月祭。'此谯周所著,与古礼义合,本无日祭之文。今诸陵月祭,有朔日月半并诸节日料,则古礼殷事之义矣,诸节日犹荐新之义矣。故郑玄注礼记云:'殷事,朔日月半荐新之奠也。'又注仪礼云:'月朔月半,犹平常之朝夕也。大祥之后,即四时祭焉。'此则古者祭皆在庙。近代以来,始分月朔月半及诸节日,祭於陵寝。至后汉陵寝致祭,无明文以言。自魏三祖以下,不於陵寝致祭,并符於古礼。至於江左,亦不崇园寝。及宋齐梁陈,其祭无闻。今参详以为三礼者,不刊之书,悬诸日月。外传所记,不与经合,不可依凭。其诸陵请准礼停日祭。”帝曰:“礼因人情,事有沿革,陵寝如昨,祗荐是常。乍览此奏,但增哀慕。乾陵宜依旧朝晡进奠,昭献二陵,每日一进,以为恒式。”

旧制,每年四季之月,常遣使往诸陵起居。是日太常博士唐绍上疏曰:“自安宅兆,礼不祭墓。当谓送形而往,山陵为幽静之宫;迎精而返,宗庙为享荐之室。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卤簿衣冠,礼容必备。自天授以后,时有起居,因循至今,乃为常事。起者以起动为称,居者以居止为名,参候动止何如,义非陵寝之法。生事以礼,必勤於定省;死葬以礼,当閟於安厝。岂可以事居之道,行送往之时?敢辞命使劳繁,但恐不安灵域。又降诞之日,穿针之辰,皆以续命为名,时人多有进奉。今圣灵日远,仙驾难攀,进止起居,恐乖先典。请停四季及降诞并节日起居陵使,但准式二时巡陵,庶义合礼经,陵寝安谧。”不从。

开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於茔南门外,奠祭馔讫,泣辞。食馀馔任於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二十三年四月,敕:“献昭乾定桥恭六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日,各设一祭,如节祭共,朔望日相逢,依节祭料。桥陵除此日外,仍每日进半口羊食。”

天宝二年七月敕:“朕承丕业,肃恭祀事,至於诸节,常修荐享。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澣,在於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令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於陵寝。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变游衣於汉纪,成献服於礼文,宜宣示庶僚,令知朕意。”(初,显庆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高宗以每年二时,太常少卿分行二陵,事重人轻,又不备卤簿,威仪有阙,乃诏三公行事,太常卿少卿为副。太常造卤簿。事毕则纳於本司,仍著於令。)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