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三十三

职官十五

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南尹留守附)

周官有内史,秦因之,掌治京师。汉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内史为京兆尹,(绝高曰京,十亿曰兆。大众所聚,故曰京兆。)更名左内史为左冯翊。(冯,辅。翊,佐也。)初秦官有主爵中尉,掌列侯。汉景帝中元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扶,助。风,化也。)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治长安城中。(三辅黄图曰: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皆治在城中。故赵广汉叹曰:“乱吾治者二辅也,诚得兼之,直差易耳。”)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秩异凡州,所监郡为京师,置尹一人,丞一人。(赵广汉字子都,为京兆尹,以和颜接士,推功於掾吏,发於至诚。吏见者,皆输写心腹。广汉天性精於吏事,尤善为钩距,以得人情,其发奸擿伏如神。冬狱当断,先为调棺,皆曰”死无所恨”。又张敞为尹,一日捕诸偷得数百人,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又王尊、王章、王骏并为京兆,皆有名。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汉初,三辅治长安。后汉都洛阳,置河南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与太守同。(后汉延笃字叔固,及边凤皆为京兆尹,并有雄名。语曰:”前有赵、张,后有边、延。”赵张谓赵广汉及张敞。)后汉左冯翊、右扶风属司隶,寻省。魏晋为京兆太守。后周都关中,又为京兆郡。隋京兆郡置尹并佐吏,合二百四十四人。大唐京兆府本为雍州,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太宗为秦王、中宗为英王、睿宗为相王时,并居其任,多以长史理人。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或以亲王居阁而遥领焉。初雍州置别驾,以贰牧之事。永徽中,改别驾为长史。开元初,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总理众务。凡前代帝王所都,皆曰尹。(南朝曰丹阳尹,后魏初曰代尹,东魏曰魏尹,齐曰清都尹。)

河南尹,其地在周为王城。成王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曰“尹兹东郊”。(盖今河南牧之任,亦留守之始。)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三川,河、洛、伊也。秦末李由为三川守。)汉兴,更名三川为河南,后增守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改河南大尹为保忠信卿。光武中兴,徙都洛阳,改太守为尹,章绶服秩与京兆同。主京都,特奉朝请。(李膺为河南尹。)魏晋皆为河南尹。(魏司马芝为河南尹,莫有及者。又晋傅嘏为河南尹,有大益於民,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出。故当时无赫赫之名,人久而后安。)后魏太和中,迁都洛阳,又置河南尹。东魏置洛州刺史。后周置洛州总管,寻罢之。隋初为洛州刺史,复为河南内史。(樊子盖检校河南内史,屡有治绩。文帝谓曰:“今为公别造玉麟符,以代铜兽。”)大业初,为荆河州刺史,又为河南太守,寻为河南尹,与京兆同。大唐武德四年,置洛州都督。贞观十七年,改为刺史。显庆二年,置东都,改刺史为长史。而洛州本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中宗为周王时,及卫王重俊实居其任,多以长史理人。至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改长史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诸曹僚佐亦如之。)各有少尹二员,通判府事。(京兆少尹,魏晋以来治中之任。隋文帝改为司马,炀帝又改为赞治,后又改为丞。武德初,复为治中。永徽元年,以大皇帝讳改为司马。本一员,太极元年,雍、洛二州各加司马一员,分为左右。开元元年并改为少尹。)开元以后,增置太原府为北京,官属制置悉同两京。(初,武太后长寿元年,以并州后之故里,改为北都,神龙初废。开元十一年,又以并州高祖起义之始,复置太原府,号曰北京。初,开元元年正月,於蒲州置中都,改州为河中府,至六月而罢。后上元元年,复置岐州为凤翔府,又以益州为成都府。)

留守,周之君陈,似其任也。此后无闻。后汉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留守。晋张方劫惠帝幸长安,仆射荀藩等与其遗官在洛阳为留台,承制行事,号为东西台。至安帝时,刘裕置留台,具百官。又后魏孝文南伐,以太尉元丕、广陵王羽留守京帅,并加使持节。大唐留守之制,盖因此也。(高宗仪凤元年,司农卿韦夕机为东都留守。时有道士朱钦遂,为中宫所使,至都,所为横恣。机执而囚之,因奏曰:”道士假称中宫驱使,依倚形势,臣恐亏损皇明,为祸患之渐。”高宗特发中使赐书忍谕,仍云不须漏泄。武太后临朝,垂拱三年,文昌右丞相苏良嗣为京留守。时尚方监裴匪躬检校京苑,将鬻苑中果菜,以收其利。良嗣駮之曰:“昔公仪相鲁,犹能拔葵去织,未闻万乘之主鬻其果菜,以与下人争利。”)

郡太守

郡守,秦官。秦灭诸侯,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

汉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郡守为太守。凡在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吏按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按律有无害都吏,言如公平吏。汉书:“萧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并举孝廉。汉制,岁尽,遣上计掾史各一人,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偕簿。郡为诸侯王国者,置内史以掌太守之任。宣帝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每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繇,退而考察,以质其言。(质,正。)常称曰:“与我共理者,唯良二千石乎!”是以汉世良吏,於是为盛,称中兴焉。(汲黯为东海太守,治官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其大指而已。黯多病,卧閤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召为淮阳守,而黯辞之。上曰:”君薄淮阳耶?吾欲得君重,卧而治之。”乃行。又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溢堤坏,尊执圭,请以身填金堤,而水稍卻。又冯立字圣卿,与弟野王相代为西河、上郡。人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智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犹二君。”又召信臣字翁卿,为南阳,民号为召父。龚遂字少卿,为渤海,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而佩犊乎!”又文翁为蜀郡,修起学宫,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始也。又黄霸为颍川,以礼义教喻犯法者,讽晓令自杀,风化大行,以礼行尤异,增秩中二千石,徵为京兆尹,而至丞相,复以礼义为治。又汉杂事曰:“蒋满为上党,其子万为北地都尉,同诏徵见。宣帝曰:'父子割符邪!'即诏满为淮阳相,万为弘农守。”史记曰:“杜周为御史大夫,家两子,夹河为守。”又循吏传叙曰:“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祠。”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太守秩。凡户十二万为大郡。帝又下制,令诸侯王相位在太守下。)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以相治民,则相职为太守。(哀帝初,御史大夫王嘉上疏曰:“近日公卿以下,变易促急,数改更政事。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二千石轻贱,吏人慢易,则有离叛之心。前山阳亡徒纵横,吏士临难,莫肯伏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也。故成帝悔之,诏二千石不以故纵为罪,赐金以厚其意。诚以国家有急,取办於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难危,乃能使下。故尚书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所以丁宁告者之辞。今二千石、部刺史、三辅县令有材任职者,若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所劝。此方今急务,国家之利也。”)王莽改太守曰大尹。

后汉亦重其任,(寇恂字子翼,为颍川守,拜执金吾。后光武幸颍川,百姓遮道曰:“愿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镇之。又张堪字君游,初去蜀郡,乘折辕车而已。后为渔阳,谣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又宋均字叔庠,为九江,蝗蜚南到九江界,辄东西分。又廉范字叔度,为蜀郡,民歌曰:“廉叔度,来何暮,平生无襦今五葱。”又冯勤曾祖扬,宣帝时为弘农太守。生八男,皆典郡,赵魏间号为万石。又郑弘字巨君,为临淮,天旱,随车致雨,白鹿方道,夹毂而行。又魏朗为河内,以清严为治,为三河之表。又黄昌为蜀郡,未到时,蜀有童谣曰:“两日出,尺兵戢。”又杜诗为南阳,人方之召信臣,语曰:“前有召公,后有杜母。”又孟尝字伯周,为合浦,而珠还。又刘昆为弘农,虎负子渡河。又王堂字敬伯,为巴郡,民生为立祠。又何敞为汝南,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名称,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分遣儒术大吏按行属县,是以郡中无冤声。)或以尚书令、仆射出为郡守,(锺离意、黄香、桓荣、胡广是也。)或自郡守入为三公。(虞延、第五伦、桓虞、鲍昱是也。刘宠字祖荣,为会稽太守,狗不夜吠。将去,山阴父老七八十人赍百钱送宠,宠为选受一大钱,故人号为取一钱。后入居九列,四登三事也。)

三国时有郡守、国相、内史。

晋郡守皆加将军,无者为耻。(王导,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今者临郡,不问贤愚,皆加重号,辄有鼓盖。有不得者为耻。导饕名窃位,取紊彝典。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嘉而从之。初,泰始中,诏守相三载一巡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省俗、宣风展义也。又山公启事曰:“晋制,春夏农月不迁改长吏郡守县令之属,以其妨农事故也。”)晋宋守相、内史,并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梁谢朏字敬冲,齐时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不省杂事,悉付纲纪。曰:“吾不能作主者吏,但能作太守耳。”又任昉为吴兴太守,清洁。友人到溉与弟洽从昉为山泽游。被代而还,无衣,沈约遗裙迎也。)

后魏初,郡置三太守。(说在刺史篇。)孝文初,二千石能静二郡至三郡者,迁为刺史。(说在县令篇。)太和中,次职令,郡太守、内史、相、县令,并以六年为限。

北齐制,郡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郡至下下郡凡九等。

后周郡太守各以户多少定品命。

隋郡太守如北齐九等之制。至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杨尚希上表曰:“当今郡县倍多於古,十羊九牧,人少官多,请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帝嘉之,遂罢诸郡。)大业三年,又改州为郡,郡置大守。

大唐武德元年,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加号持节。(总管则加使持节。按魏晋制,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持节得戮二千石以下,持节得戮无官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戮犯令者。皆是刺史兼总军戎,若今采访节度使也。自宋齐以降,虽天下分裂,其州郡渐众。及隋开皇初,有州三百一十,郡五百八。以官烦人弊,遂废郡,便以州亲人,则刺史如太守之职。自后虽官名屡改,而职事不易。盖制置之际,不详源本,因习旧名,遂有持节诸军之虚称。其属官别驾以下,录事、功、户诸曹参军事,亦多汉晋之制,若今之节度采访副使判官之任。本置别驾,乘一车行部,其参军、录事皆佐戎旅,今并无其实,岂所谓必也正名者乎!又按加刺史持节军事之名,以为荣宠,则边荒万里三数百户小郡,亦同此号,又无以别远近小大之差、轻重闲剧之异也。显庆元年,都督府及上州各置执刀十五人,中州下州各置十人。)后加号为使持节诸军事,而实无节,但颁铜鱼符而已。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汉文帝二年,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说在符宝郎篇。至隋开皇七年,又别颁青龙符於东方总管刺史,西方以驺虞,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九年,又颁木鱼符於总管刺史,雌一雄三。至十年,悉颁木鱼符於五品以上官。义宁二年,罢竹使符,颁银兔符於诸郡。大唐武德元年,又改银兔符为铜鱼符。)自是州郡史守更相为名,其实一也。太宗初理天下也,重亲人之任,疏督守之名於屏,俯仰视焉,其人善恶,必书其下,是以州郡无不率理。(贞观中,贾敦实为饶阳令,有能名。时制大功以上不得联职。敦实兄敦颐复为瀛州刺史,朝廷以其兄弟廉谨,许令同州,竟不迁替,时人荣之。敦实历迁洛州长史。初敦颐为洛州刺史,甚有惠政,百姓树碑颂美。及敦实去职,又立颂於兄碑之傍,故人呼为”棠棣碑”。)逮贞观之末,升平既久,群士多慕省阁,不乐外任。其折冲果毅有材力者,先入为中郎、郎将,次补郡守,其轻也如是。武太后临朝,垂拱二年,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长安四年,纳言李峤、同平章事唐休璟奏曰:”窃以物议重内官而轻外职,凡所出守,多因贬累,非所以澄风俗、安万人。臣请择才於台閤省寺之中,分典大州,共康庶政。臣等请辍近侍,率先具僚。”太后乃令书名采之,中者当行。於是凤阁侍郎韦嗣立、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中之,皆以本官检校刺史。(后二十人内以政绩可称者,独常州刺史薛光谦、徐州刺史司马锺二人而已。)当时复有为员外刺史者。(永昌中,成王李千里历迁襄州员外刺史。神龙初,以谯王重福之妃,张易之甥也,贬重福为濮州员外刺史。皆不领州务。)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同、华、岐、蒲四州谓之四辅。八年,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绯鱼袋。按武德令,三万户以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以上为上州。显庆元年九月敕,户满三万以上为上州,二万以上为中州。先以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汉二万户为下州。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二千户为下县。)其馀为六雄、(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六雄。)十望、(宋、亳、滑、许、汝、晋、洺、虢、卫、相十州为十望。)十紧、(初有十紧州,后入紧者甚多,不复具列。)及上中下之差。(凡户四万以上为上州,二万五千以上为中州,不满二万为下州。亦有不约户口以别敕为上州者。又谓近畿者为畿内州,户虽不满四万,亦为上州。其亲王任中、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即依旧式。天宝中,通计天下凡上州一百九,中州二十九,下州一百八十九,总三百二十七州也。时南海太守刘巨麟,以赃罪,诏杖杀之。自至德之后,州县凋弊,刺史之任,大为精选。诸州始各有兵镇,刺史皆加团练使,故其任重矣。)

总论郡佐

(郡丞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经学博士医博士中正通守五官掾督邮郡尉)

郡之佐吏,秦汉有丞、尉,丞以佐守,尉典武职。后汉诸郡各置诸曹掾史,略如公府曹,无东西曹。(蔡质汉仪曰:“河南府掾出考,与从事同。”又后汉书曰:”螟虫不入中牟,河南尹疑不实,使仁恕掾往廉之。”是也。)晋宋以下,虽官曹名品互有异同,大抵略如汉制。北齐上郡太守属官合二百一十二人,以下郡递减之。隋初以州为郡,无复军府,则州府之职,参为郡官。故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功、户、兵、法等七曹,稍与今制同。开皇三年,诏佐官以曹为名者,并改为司。十二年,诸州司从事为名者,并改为参军。又制,刺史二佐每岁暮更入朝上考课。炀帝置通守,赞治,东西曹掾,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等书佐,各因郡之大小而为增减。改行参军为行书佐。大唐州府佐吏与隋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录事参军,(京府谓之司录参军,置二人。馀并为录事参军。大府与上都督府亦二人,馀府州一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六参军。(景龙三年,诸州加置司田,开元中省。乾元之后,又分司户置参军一员,位在司户下。诸府则曰田曹,开元中省。乾元之后,又分司户置焉。以其废置不恒,故不列於此。)在府为曹,在州为司。(府曰功曹、仓曹,州曰司功、司仓。)大与上府置二员,州置一员,(自司功以下,通谓之判司。)参军事各有差,(京府参军事有六员,馀府州或四或三。)博士一员,医博士一员,大凡以州府大小而为增减。

郡丞:秦置之,以佐守。汉因而不改。(汉黄霸为河东郡丞。后汉赵温字子柔,为京兆郡丞,叹曰:“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后官至三公。)晋成帝咸康七年,省诸郡丞。(唯丹阳丞不省。)宋文帝元嘉四年复置。齐、梁有之。至隋开皇三年,改别驾、治中为长史、司马。至炀帝又罢长史、司马,置赞治一人,后又改郡赞治为丞,位在通守下。今郡丞废矣,其职复分为别驾、长史、司马。(说在本篇。)自隋为郡府之官,去从事史。(隋赵轨为齐州别驾,有能名,在州四年,考绩连最。诏徵入朝,父老挥涕随逐曰:”公清如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大唐永徽二年,改为长史。前上元年,复置别驾,多以皇族为之。神龙中废。开元初复置,始通用庶姓。天宝八载,以玄宗由潞州别驾入定内难,遂登大位,乃废别驾官。至德中复置。诸府州各一人,而大都督府不置,通判其事,以贰都督刺史之职。

长史:秦置郡丞,其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掌兵马。汉因而不改。(古今注曰:“守相病,丞、长史行事,后罢边郡太守丞,而长史领丞职。”)其后长史遂为军府官。至隋为郡官。大唐初无。永徽二年,改别驾为之。其后二职并置,府州各一人。王府长史理府事,馀府通判而已。

司马:本主武之官。自魏晋以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者则置府僚。司马为军府之官,理军事。(晋谢奕字无奕,桓温辟为安西司马,在温座,岸帻啸咏如常。温曰:“我方外司马也。”)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焉。治中,旧州职也,(旧谓隋以前。)州废,遂为郡官。(说在州佐后治中篇。)开皇三年,改治中为司马。(隋房恭懿为泽州司马,有异绩,迁德州司马,理为天下之最。文帝曰:”此乃上天社稷之所祐,岂朕寡薄能致之乎?”迁海州刺史。)炀帝又改司马及长史,并置赞治一人,寻又改赞治为郡丞。大唐武德初,复为治中。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位,遂改诸州治中并为司马。(长安元年,洛、雍、并、荆、扬、益六州置左右司马各一员。四年复旧。太极元年又制,四大都督府置左右司马各一员。)所职与长史同。

录事参军:晋置。本为公府官,非州郡职也。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后代刺史有军而开府者,并置之。自后汉有郡主簿,官职与州主簿同。(后汉王堂字敬伯,为汝南太守,教掾史曰:“古人劳於求贤,逸於任使。其宪章朝右,简覈才职,委功曹陈蕃。匡政理务,拾遗补阙,任主簿应嗣。”自此不复缪有辞教,郡内称理。又王允字子师,仕郡为主簿。晋陶侃、丘法祖等并为之。)隋初以录事参军为郡官,则并州郡主簿之职矣。炀帝又置主簿。大唐武德元年,复为录事参军。开元初,改京尹属官曰司录参军,掌付事句稽,省署钞目,纠弹部内非违,监印、给纸笔之事。(乾元元年,加进一品,仍升一资。元年建寅月又制,凡县令判司与录事异礼,尊其任也。)

司功参军:两汉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后汉范滂字孟博,汝南太守宗资请为功曹,委任政事,抽拔幽陋,不轨者皆扫迹。滂外甥李颂为乡曲所弃,中官以颂请资,滂以非其人,不召。资迁怒,捶书佐,佐曰:“宁受笞死,滂不可违。”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所用谓之范党。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又岑晊字公孝,南阳太守成瑨请为功曹,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又许劭字子将,为郡功曹。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归行。子将正机执衡,允齐风俗,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堕於渊。)历代皆同。(晋山涛,年四十始为郡功曹,后位至司徒。又刘毅字仲雄,阳平太守杜恕选举为功曹,月馀,沙汰郡吏百馀人。三魏佥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决录曰:“孙晨为功曹十月,有藁一束,暮卧其中。”)北齐诸州有功曹参军。隋亦然,及罢郡置州,以曹为名者改曰司。炀帝罢州置郡,改曰司功书佐。大唐改曰司功参军。开元初,京尹属官及诸都督府并曰功曹参军,而列郡则曰司功参军。令掌官员、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之事。

司仓参军:两汉有仓曹史,主仓库。(后汉戴就字景成,仕郡为仓曹掾。刺史劾其太守,遣部从事案仓库簿领,五毒参至,郡事遂释。)北齐以下并同功曹。大唐亦掌仓廪、包厨、财物、廛市之事。

司户参军:汉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后汉陆绩、李郃皆仕郡为户曹史,郃官至司空。)北齐以下与功曹同。大唐掌户口、籍帐、婚嫁、田宅、杂徭、道路之事。

司兵参军:汉司隶属官有兵曹从事史,盖有军事则置之,以主兵事。至北齐以后,并同功曹。大唐掌军防、烽驿传送马、门禁、田猎、仪仗之事。(景龙四年,许州司兵燕钦融上表直谏,诏扑杀之。)

司法参军:两汉有决曹贼曹掾,主刑法。历代皆有,或谓之贼曹,或为法曹,或为墨曹。(后汉书曰:“周燕,宣帝时为郡决曹掾。太守欲枉杀囚,燕数谏不听,遂杀囚。囚家诣阙称冤,诏遣覆考。燕谓太守曰:'愿谨定文书,皆署燕名,府君但言时病而已。'使收燕,燕遂死之。燕有五子,皆至刺史、太守。”又黄昌亦为郡决曹史。又郭弘为颍川郡决曹掾,治狱至三十年,用法平正,郡内比之东海于公。)隋以后与功曹同。(隋陈孝意为东郡司法书佐,太守苏威欲杀一囚,固谏,不许,乃解衣请先受死,乃止。后至侍御史、汝州刺史。)大唐掌律令、定罪、盗贼、赃赎之事。

司士参军:两汉无闻。北齐以后与功曹同。大唐掌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

参军事:后汉灵帝时,陶谦以幽州刺史参司空车骑张温军事。(献帝时,孙坚亦为张温参军。荀彧参丞相军事、孙楚参石苞军事是也。楚轻苞,谓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晋时军府乃置为官员。(中军羊祜置参军二人。太尉杨濬置参军六人。)历代皆有。垤隋为郡官,谓之书佐。大唐改为参军,掌直侍督守,无常职,有事则出使。(前代又有行参军者,晋河閒王颙以太宰辅政,始置之,掌使命。历代皆有。大唐惟王府有之,馀则无矣。)

经学博士:汉郡国皆有文学掾。(汉郑崇为郡文学。后汉光武问功臣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邓禹曰:“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历代多阙。(隋潘徽为州博士。)大唐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多寒门鄙儒为之。(助教、学生各有差。)

医博士:一人,大唐开元十一年七月制置,阶品同录事。每州写本草、百一集验方,与经史同贮。其年九月,御撰广济方五卷,颁天下。贞元十二年二月,御撰广利方五卷,颁天下。“自今以后,诸州府应阙医博士,宜令长史各自访求选试,取人艺业优长堪效用者,具以名闻。已出身人及前资官便与正授,其未出身且令权知。四考后,州司奏与正授。馀准恒式,吏部更不须选集”。

中正:魏置。(中正之始,已具州中正篇。)晋诸中正率一国所推,台阁取信。后魏孝明正光元年,罢诸郡中正。北齐郡县皆有之,他史多阙。隋初有,后罢而有州都。大唐并无此官。每岁页士符书所关及乡饮酒之礼,则司功参军主其事。

通守:隋炀帝置,每郡各一人,位次太守,而京兆、河南谓之内史。大唐无。

五官掾:后汉有之,署功曹及诸曹事。(后汉谅辅字汉儒,仕郡为五官掾。夏大旱,太守自祈祷,无应。辅乃自曝庭中,祝曰:“辅为股肱,不能进谏纳忠,荐贤去恶,和调阴阳,承顺天意。”乃积薪以自环,构火其旁,曰:“若日中不雨,将自焚。”未及中而雨注。)今无。

督邮:汉有之,掌监属县,有东西南北中部,谓之五部督邮也。故督邮,功曹之极位。(汉尹翁归为河东督邮。时太守田延年分河东二十八县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举法皆得其罪。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又孙宝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为东部督邮。敕之曰:“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后汉欧阳歙为汝南太守,汝南旧俗,十月乡会,百里内县皆赍牛酒宴饮,临飨礼毕,歙教曰:“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不严而治,宜显之於朝。”主簿读教讫,功曹郅惲前曰:“司正举觥,以君之罪,造谢於天。按延资性贪邪,罔上害人。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以直从曲。臣惲敢再拜奉觥。”歙惭,不知所言。门下掾郑敬进曰:“君明臣直,功曹切直,明府德也,可无受觥。”歙曰:“实歙之罪也,敬受觥。”惲免冠谢,遂不宴而罢。又陈球为繁阳令,时魏郡守讽县求贿,球不与,太守怒,挝督邮令逐球。督邮不肯,曰:“魏郡十五城,独繁阳有异政,今逐之,将致议於天下。”太守乃止。)

郡尉:(京辅属国等都尉附。)秦官有郡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汉凡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曰都尉。武帝元鼎四年,又置三辅都尉各二人,讥出入。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穀。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七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汉旧仪曰:“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今乃罢其役。)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又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宋志曰:“光武省郡尉,后往往置东南西北四部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安帝以西羌盛,三辅有陵园之守,乃复置右扶风都尉於雍,京兆虎牙都尉於长安。自后无闻。至隋炀帝时,别置都尉领兵,与郡不相知。又置京辅都尉,立府於潼关,主兵镇。大唐无其制。

县令

周官有县正,(四百里为县。)各掌其县之政令而赏罚之。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周书作雒篇曰:“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晋谓之大夫,鲁、卫谓之宰,楚谓之公、尹。)其职一也。(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又齐威王即位,召即墨大夫语之曰:“子居即墨,毁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名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名日闻,然使视阿,田野不辟,民人贫苦,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名也。”乃烹阿大夫,左右常称者皆并烹之。遂起兵击诸侯,诸侯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又子产理郑,人不能欺。宓子贱理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理邺,人不敢欺。)至於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故甘茂谓秦武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

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侯国为相,秩次亦如之。皆秦制也,汉因之。(汉书曰:“凡县大率方百里,民稠则减,稀则旷。”)成帝绥和元年,长、相墨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秋冬集课,上计於属郡国。(胡广云:“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穀入出,盗贼多少,上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於庭慰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於后曹对责,以纠怠慢也。”卓茂为密令,劳心谆谆,视民如子,民不慰欺。光武初即位,诏曰:“前密令卓茂,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今以茂为太傅,封褎德侯,食邑二千户。”以茂长子为太中大夫,次子为郎中。又鲁恭字仲康,为中牟令,专以德为治,螟不犯境,雉驯其旁,童子有仁心,此三异也。恭官至司徒。又周荣字平孙,掌窦宪纵暴,荣常排奏之。及窦氏败,荣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又刘昆字桓公,为江陵令,县连灾火,昆辄向火叩头,降雨止风。又戴封为西华令,大旱,祈祷无获,乃积薪自焚,火起而大降。又王涣为洛阳令,人为立祠。及桓帝事黄老道,毁诸旁祠,唯特诏密县留卓茂庙及涣祠也。又汉官曰:“明帝临观,见洛阳令车骑,意河南尹,及至而非,尤其泰盛,敕去轩绥。时偃师长治有能名,以事诣台,因取赐之,下县遂以为故事。”)其郡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秩次皆如县。道无分土,给均吏。(后汉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有工多者置工官,主税物;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所在诸县均差吏更给之,署吏随事,不具县员。)

晋制,大县令有治绩,官报以大郡。(山公启事曰:“温令许奇等,并见能名,虽在职各日浅,宜显报大郡,以劝天下。”诏曰:“按其资历,悉自足为郡守,各以在职日浅,则宜尽其政绩,不宜速他转也。”)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

宋诸县署令,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自晋宋以后,令、长、国相皆如汉制。(齐傅琰字季珪,为山阴令,父僧祐,亦为山阴令。父子并著奇绩。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梁顾宪之字士思,为建康令。京师饮酒得醇旨者,辄号为顾建康,谓其清且美也。又何远字义方,自武昌太守除名,后起为武康令,愈励廉节,除淫祀,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令为近畿大郡,近代未有。又张稷字公乔,为剡县令,多为山水游。及山贼作乱,又保全县境。又萧景字子昭,为永宁令。永嘉太守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可就永宁令决之。”)

后魏县置三令长。(说在刺史篇。)孝文初制,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理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理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者,兼理,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太和中,次职令,其禄甚厚。(后魏孝文以北中府长史裴聿、中书侍郎崔亮并清贫,欲以俸禄优之,乃以亮带野王令,聿带温县令,时人荣之。)其后令长用人益杂,但选勤旧令史为之,而缙绅之流耻居其位。

北齐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然犹因循后魏,用人滥杂,至於士流耻居之。元文遥遂奏於武成帝,请革之,乃密令搜扬世胄子弟,恐其辞诉,总召集神武门,宣旨慰谕而遣。自此县令始以士人为之。

隋县有令,有长。炀帝以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县令,并增正五品。诸县皆以所管閒剧及冲要之处,以为等级。(开皇十三年,以临颍令刘旷治政尤异,擢为莒州刺史。又魏德深为贵乡长,转馆陶长,贵乡民吏号泣请留,诏许之。贵乡民吏歌呼满道,馆陶合境悲哭。)

大唐县有赤、(三府共有六县。)畿、(八十二。)望、(七十八。)紧、(百一十一。)上、(四百四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下、(五百五十四。)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馀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令各一人。(天宝四载,柳升为长安令,有赃罪,朝堂杖杀之。)

总论县佐(丞主簿尉五百附)

汉县有丞、尉及诸曹掾。(多以本郡人为之,三辅则兼用他郡。及隋氏革选,尽用他郡人。)后县诸曹略如郡员。(桥玄为县功曹,事具部郡从事篇。又升先泥和为县功曹,县令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又五官为廷掾,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后汉爰延字季平,外黄令牛述礼请延为廷掾。范丹为功曹,濮阳潜为主簿,常共言谈而已。)晋县有主簿,功曹,廷掾,法曹、金、仓、贼曹掾,兵曹、贼捕掾等员。隋炀帝改县尉为县正,寻改正为户曹、法曹,分司以承郡之六司。其京四县,则加置功曹为三司,司各二人。大唐县有令,而置七司,一如郡制。(武德元年诏:京令五品,丞一人七品,正六人八品。畿令六品,丞一人七品,正四人八品。上县令六品,丞一人八品,正四人九品,中下县各有差。)丞为副贰,(如州上佐。)主簿上辖,(如录事参军,其曹谓之录事司,并司功以下六曹,总之为七司。)尉分理诸曹,(如州判司。)录事省受符历,佐史行其簿书。

丞:汉诸县皆有,有兼主刑狱、囚徒。(史记曰:“诏捕淮南太子,淮南相怒寿春丞留太子建不遣。”如淳注曰:“丞主刑狱、囚徒,故责之。”汉书曰:“黄霸为颍川太守,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如淳曰:“许县丞也。”)后汉令、长、国相各置丞一人,署文书,典知仓狱,署诸曹掾史。凡诸县署丞,皆铜印黄绶,进贤一梁冠。自晋后无丞。宋时唯建康有狱丞。隋及大唐县丞各一人,通判县事。(赤县置二人。)

主簿:(谓主诸簿目。)汉有之。(后汉缪肜字豫公,仕县为主簿。时县令被章见考,吏皆畏惧自诬,而肜独证据,掠考苦毒,至乃体生虫蛆,因转换五狱,逾涉四年,令卒以自免。又宁阳主簿诣阙,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乃复上书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冤乎?”帝大怒,劾以大逆。虞诩驳之曰:”主簿所讼,君父之怨;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又仇览字季智,一名香,初为薄亭长,有陈元者,母告其子不孝,览为陈慈孝之道,卒成孝子。考城令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而不罪,得无少鹰鹯之志耶?”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月俸资遣,令入太学,其名大振。)晋亦有之。他史多阙。(自汉以来皆令长自调用,至隋始置之。)大唐赤县置二人,他县各一人,掌付事句稽,省署钞目,纠正县内非违,监印,给纸笔。

尉:汉诸县皆有。(长安有四尉,分为左右部。)后汉令、长、国相亦皆有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主盗贼,案察奸宄,(应劭汉官曰:“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小县一丞一尉,命卿二人。”)署诸曹掾史。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洛阳有四尉,东南西北四部,曹公为北部尉是也。)魏因之。晋洛阳、建康皆置六部尉。宋、齐、梁、陈并因之。馀县如汉制。诸县道尉,铜印黄绶,朝服,武冠。江左止单衣介帻。北齐邵县置三尉。隋改为正,后置尉,又分为户曹、法曹。(说在县佐篇。)大唐初,因隋制。(武德元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论事,后为尚书右丞。)武德中,复改为正。七年三月,复改为尉。赤县置六员,他县各有差,分判诸司事。(上县二员,万户以上者增一员;中县一员,四千户以上者增一员;中下县一员。佐史以下各有差。)

五百。(宋志曰:“谓官府至邵各置五百。”又韦曜曰:“五百字本为伍伯也。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引,当道陌中以驱除也。”又周礼秋官有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此近之矣。又汉官中有伯使,主为诸侯官驱使避路於道陌中,故言伯使。此其比也。今州县官有杂职者,掌行鞭挞,每官出,则执楚导引,呵辟行路,殆其职也。)

乡官

周礼有乡师、乡老、乡大夫之职,其任大矣。(乡老管万二千五百家。)次有州长、(二千五百家为州。)党正、(五百家为党。)族师、(百家为族,凡师者帅也。)闾胥、(二十五家为闾。凡胥者,有才智之称。)鄙师、(五酂为鄙。)酂长、(四里为酂。)里宰、(五邻为里。)邻长、(五家为邻。皆不命之士为之。)皆乡里之官也。大凡各掌其乡党州里之政理云。

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风俗通曰:“有秩者,言其官裁有秩耳。啬者,省也。夫,赋也。言当消息百姓,均其赋役。”)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

汉乡、亭及官皆依秦制也。县大率方百里,其人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高后元年,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特置孝悌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厉天下,令敦行务本。)后废。至文帝十二年,又置三老及孝悌、力田,无常员。平帝又置外大、闾师官。

后汉乡官与汉同。有秩,郡所署,秩百石,(乡户五千则置有秩。)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后汉爰延字季平,为乡啬夫,仁化大行,民但闻啬夫,不知郡县也。)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亭有亭长,(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亭大旧名亭负,后改为长,或为亭父也。)主禁盗贼。(后汉陈寔字仲弓,为西门亭长。又仇览为薄亭长,说在主簿篇。又先贤传曰:“逄萌字子康,为县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盾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至王莽时,萌解冠挂东都门而遁。)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恶,以告监官。

晋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县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其土广人稀,听随宜置里吏,限不得减五十户。户千以上置校官掾一人。县皆置方略吏四人。

宋五家为伍,伍长主之;二伍为什,什长主之;什十为里,里魁主之;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十亭为乡,乡有乡佐、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各一人,所职与秦汉同。

隋以周齐州郡县职,自州都、郡正、县正以下,皆州郡将、县令所自调,用理时事。至开皇初,不知时事,宜谓之乡官。官别置品,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开皇十五年,罢州县乡官。

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以耆年平谨者,县补之,亦曰父老。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太极元年,初令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朱衣执象笏。八十以上板授上州司马,绿衣执木笏。天宝七载,诏父老六十板授本县丞,七十以上授县令。三十里置一驿,(其非通途大路则曰馆。)驿各有将,以州里富强之家主之,以待行李。(自至德之后,民贫不堪命,遂以官司掌焉。凡天下水陆驿一千五百八十七。)

镇戍关市官

隋镇置将、副,戍置主、副,关市置令、丞。大唐因之,各有上中下三等。(关令,古官。戍主,晋宋之显职。镇将,后周之通班。今以其卑贱与隋制同,故举隋而已。)

致仕官

周制,大年七十致仕。

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结阶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二十五年正月制,曾任五品以上清资官,以理去职者,所司具录名奏;老病不堪釐务者,与致仕官。天宝九载三月敕,如闻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载之后,准格并停。念其衰老,必藉安存,岂限高卑,而恩有差降。应六品以下致仕官,并终其馀年,仍永为式。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