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 卷一百四十七

乐七

郊庙宫悬备舞议(魏宋梁大唐)

魏散骑常侍王肃议曰:"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今说者据周官单文为经国大体,惧其局而不弘也。汉武帝东巡狩封禅还,祠太一於甘泉,祭后土於汾阴,皆尽用其乐。言尽用者,谓尽用宫悬之乐也。天地之性贵质者,盖谓其器之不文,不谓庶物当减也。礼,天子宫悬,舞八佾。今祀圜丘、方泽,宜以天子制,设宫悬之乐、八佾之舞。"奏可。

肃又议曰:"说者以为周家祀天唯舞云门,祭地唯舞咸池,宗庙唯舞大武,似失其义矣。周礼,宾客皆作备乐。左传:'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六代之乐也。然则一会之日,具作六代之乐。天地宗庙,事之大者,宾客宴会,比之为细。王制曰:'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可以燕乐而逾天地宗庙之乐乎?周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夫六律、六吕、五声、八音,皆一时而作之,至於六舞独分擘而用之,所以不厌人心也。又周官:'韎师掌教韎乐,(韎音莫拜切。)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东夷之乐也。又:'鞮鞻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吹而歌之,燕亦如之。'四夷之乐,乃入宗庙;先代之典,独不得用。大享及燕曰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乐皆主之於宗庙,而后播及其馀也。夫作先王乐者,贵能苞而用之也。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高皇帝、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庙,皆宜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钧之舞。"

尚书卢毓奏:"协律中郎将左延年议,按周礼'以云门祀天,咸池祀地',又今宗庙用宫悬,则祀天地宜用宫悬。博士赵怡以为,古无四悬,四悬自周始耳,未有作古乐而用近悬也。按今天地之乐悬,谓之上下管,与虞舜笙镛同。不言二悬,宜如故事,但设上下管而已。"

侍中缪袭议:"周存六代之乐,故各有所用。今乐制既亡,唯承汉氏韶武。魏承舜,又周为二王之统,故文始、大武、武德、武始、大钧可以备四代之乐。奏黄锺,舞文始,以礼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宾,舞武始、大钧,以祀宗庙;及二至祀丘泽,於祭可兼舞四代。又汉有云翘、育命之舞,不知所出,旧以祀天。今可兼以云翘祀圜丘,兼以育命祀方泽。祀天地宜宫悬,如延年议。"

司空卫臻议:"圜丘宜用大韶,乐宜宫悬。宗庙之乐,宜用武始、咸熙。"

宋武帝永初始调金石。文帝元嘉十八年,有司奏:"二郊宜奏登歌。"后诏颜延之造歌诗,庙舞犹阙。

孝武孝建二年,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按礼,祭天地有乐者,为降神也。故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周官曰:'作乐於圜丘之上,天神皆降。作乐於方泽之中,地祇皆出。'又曰:'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祀地祇。'由斯而言,以乐祭天地,其来尚矣。今郊享阙乐,窃以为疑。祭统曰:'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周道也。'至於汉奏五行,魏舞咸熙,皆以用享。爰逮晋氏泰始之初,傅玄作晋郊庙歌诗三十二篇。元康中,荀蕃受诏成父勖业,定金石四悬,用之郊庙。是则相承郊庙有乐之证也。今庙祠登歌虽奏,而舞象未陈,惧阙备礼。方兹礼仪遗逸,罔不具举,而况出祇降神,辍乐於郊祭;昭德舞功,有阙於庙享。谓郊庙宜设备乐。"於是竟陵王诞等五十一人并同万秋议。

梁武帝制曰:"先儒皆以宗庙宜设宫悬。按周官:'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祇;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飨先妣;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虞书云:'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周礼则分乐享祀,虞书则止鸣两悬,求之於古,无宫悬之文。按所以不宫悬者,事人礼缛,(音辱,数也。)事神礼简。礼器云:'天子之堂九尺,而至敬不坛。天子龙衮,而至敬不文。观天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则以少为贵。'郊特牲云:'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所以交於神也,不可以同於所安乐之义也。'王肃初不分析此前数旨,直言用天子之制。若郊庙既均其制,二神礼文复何以同?今宜祀天地宗庙,逐所应须。便即设之,则非宫非轩,非判非特,直以至敬所应施用耳。"

大唐麟德二年十月,诏:"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乐章。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舞,先朝作乐,韫而未伸。其郊庙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皆著履执拂,依旧服葱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皆衣甲持戟,其执纛之人亦著金甲。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箫、笛、歌鼓等,於悬南列坐,若舞即与宫悬合奏。其宴乐内二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仪凤二年十一月,太常少卿韦万石奏曰:"据贞观礼,郊享日文舞奏元和、顺和、永和等乐,其舞人著委貌冠服,手执籥翟;其武舞奏凯安,其舞人著平冕,手执干戚。奉麟德二年十月敕,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但以庆善乐不可降神,破阵乐又未入雅乐,虽改用器服,其舞曲依旧,迄今不改。事既不安,恐须别有处分。"诏曰:"旧文舞、武舞既不可废,并器服总宜依旧。若悬作上元舞日,仍奏神功破阵乐及功成庆善乐,并殿庭用舞,并须引出悬外而作。其安置舞曲,宜更商量作安稳法。并录凯安六变法象奏闻。"万石又与刊正乐官等奏曰:"谨按凯安舞是贞观年中所造武舞,准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靖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獫狁詟伏,六变象兵还振旅。)谨按贞观礼,祭享日武舞唯作六变,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今礼奏武舞六成,而数终未止,既非师古,不可依行。其武舞凯安,请依古礼及贞观礼,六成乐止。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只有两遍,名七德。立部伎内庆善乐五十遍,修入雅乐,只有一遍,名九功。上元舞二十遍,今入雅乐,一无所减。每见祭享日三献已终,上元舞犹自未毕,今更加破阵乐、庆善乐,恐酌献以后,歌舞更长。其雅乐内破阵乐、庆善乐、上元舞三曲,并请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於事为便。破阵乐有象武事,庆善乐有象文事。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韶、大夏等,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护、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先儒相传,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请应用二舞日,先奏神功破阵乐,次奏功成庆善乐。先奉敕於圜丘、方泽、太庙祠享日,则用上元之舞。臣据见行礼,欲於天皇酌献降复位(高皇在位尊号天皇。)以后,即作凯安,六变乐止,其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上元舞三曲,待改修讫,以次通融作之,即得新旧并行,前后有序。"诏从之。

开元八年九月,瀛州司法参军赵慎言论郊庙用乐表曰:

祭天地宗庙,乐合用商音。又周礼三处大祭,俱无商调。郑玄云:"此无商调者,祭尚柔,商坚刚也。"以臣愚知,斯义不当。但商音,金也;周德,木也。金能克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损益,须逐便宜,岂可将木德之仪,施土德之用?又说者以商声配金,即作刚柔理解,殊不知声无定性,音无常主,刚柔之体,实由其人,人和则音和,人怒则声怒,故礼称"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秖如宫声为君,商声为臣,岂以臣位配金,金为臣道,便为刚乎?其三祭并请加商调,去角调。

又郊庙二舞人,不依古制,未协人神。按周礼:"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护、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诸侯子孙,容服鲜丽,故得神祇降福,灵光烛坛。今之舞人,并容貌蕞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难矣。有隋之际,犹以品子为之,号为"二舞郎",逮乎圣朝,遂变斯制。诚愿革兹近误,考复古道。其二舞人,望取品子年二十以下,颜容修正者充。令太常博士主之,准国子学给料。行事之外,习六乐之道,学五礼之仪。十周年,量文武授散官,号曰"云门生"。

又按周礼:"奏太蔟,歌应锺,以享地祇。"注云:"地祇,谓神州、社稷也。"太蔟,阳也,位在寅。应锺,阴也,位在亥。故斗建亥,则日月会於寅;斗建寅,则日月会於亥。是知圣人之制,取合於阴阳;歌奏之仪,用符於交会。今之祭社,即乖古法,乃下奏太蔟,上歌黄锺。但太蔟、黄锺,俱是阳律,上下歌奏不异,乃是阳合於阳,非特违其礼经,抑亦乖於会合。其社坛歌黄锺,请改为应锺均。

又五郊,工人、舞人衣服合依方色。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知五天帝德,色玉不同;四时文物,各随方变。冀以同色相感,同事相宜,阴阳交泰,莫不由此。今祭器茵褥,总随於五方,五郊衣服,独乖於方色,舞者常持皂饰,工人恒服绛衣。以臣愚知,深为不便。其工人、舞人衣服,请各依方色。其宗庙黄色,仍各以所主色褾袖。

又以乐治身心,礼移风俗,请立乐教以化兆民。周礼曰:"以乐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其国子诸生请教以乐经,同於礼传,则人人知礼,家家知乐,自然风移俗易,灾害不生。其乐经章目虽详,稍乖旨要,请委通明博识修撰讫,然后颁下。(二十五年,太常卿韦縚令博士韦逌、直太乐李尚冲、乐正沈元福、郊社令陈虔、申怀操等,诠叙前后所行用乐章,为五卷,以付太乐、鼓吹两署,令工人习之。时太常旧相传有宴乐五调歌词各一卷,或云贞观中侍中杨恭仁妾赵方等所诠集,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至是,縚又令太乐令孙玄成更加整比,为七卷。)

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东封太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元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祇,皇帝行用太和之乐,其封太山登歌奠玉币用肃和之乐,迎俎用雍和之乐,酌福饮福酒用福和之乐,送文迎武用舒和之乐,亚献、终献用凯安之乐,送神用夹锺元和之乐,禅社首送神用林锺宫顺和之乐,享太庙迎神用永和之乐,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献用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献用大政之舞,代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尧皇帝酌献用大明之舞,太宗文武皇帝酌献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献用钧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用太和之舞,睿宗大圣真皇帝酌献用景云之舞,彻豆用雍和之舞,送神用黄锺宫永和之乐。臣以乐章残缺,积有岁时。自有事东巡,亲谒九庙,圣情慎礼,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月,考定音律。请编入史册,万代施行。"乃下制曰:"王公卿士,爰及有司,频诣阙上言,请以唐乐为名者。斯至公之事,朕安得而辞焉!然则大咸、大韶、大护、大夏,皆以大字表其乐章。今依所请,宜曰大唐乐。"

郊庙不奏乐庙诸室别舞议(宋大唐)

宋颜竣(七旬反)议曰:"郊之有乐,盖生周易、周官,历代著议,莫不援准。夫'扫地而祭,器用陶匏',唯质与诚,以章天德,文物之备,理固不然。孝经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则豫之作乐,非郊天也。大司乐职:'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注:'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则二至之祀,又非天地。考之众经,郊祀有乐,未见明证。宗庙之礼,事炳载籍。爰自汉元,迄於有晋,虽时或更制,大抵相因,其惟不袭名号而已。今乐典沦灭,知音代寡,改作之事,臣闻其语。正德、大豫,礼容具存,宜殊其徽号,饰而用之。以正德为宣化之舞,大豫为兴和之舞,庶足以光表世烈,悦彼后昆。前汉祖宗,庙处各异,主名既革,舞号亦殊。今七庙合食,殿庭共所,舞蹈之容,不得庙有别制。后汉东平王苍已议之矣。又王肃、韩祗以王者德广无外,六代四夷之舞,金石丝竹之乐,宜备奏宗庙。愚谓苍、肃之议,合於典礼,適於当今。"

左仆射建平王宏又议:"竣据周礼、孝经,天与上帝,连文重出,故谓上帝非天,则易之作乐,非为祭天也。按易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尚书云'肆类于上帝'。春秋传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无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称,故或谓之昊天,或谓之上帝,或谓之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数称,便谓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礼'国有故,则旅上帝',以知礼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礼天者,谓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经称'严父莫大於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既以配天为义,则上帝犹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变言上帝耳。周礼祀天之言再见,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竣又云'二至之祀,又非天地'。未知天地竟应以何时致享?记云:'扫地而祭,器用陶匏。'旨明所用质素,无害以乐降神。荀万秋谓郊宜有乐,事有典据。竣又云'东平王苍以为前汉诸祖别庙,是以祖宗之庙可得各有舞乐。至於祫祭始祖之庙,则专用始祖之舞。故谓后汉诸祖,共庙同庭,虽有祖宗,不宜人人别舞'。此诚一家之意,而未统適时之变也。后汉从俭,故诸祖共庙,犹以异室存别庙之礼。晋氏以来,登歌颂美,诸室继作。至於祖宗乐舞,何独不可迭奏?苟所咏者殊,虽共庭亦非嫌也。魏三祖各有舞乐,岂复是异庙邪?"众议并同。

大唐贞观十四年六月,诏曰:"殷荐祖考,以崇功德,比虽加诚洁,而庙乐未称。宜令所司详诸故实,制定奏闻。"秘书监颜师古议曰:"伏惟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并积德累仁,重光袭轨,化覃行苇,庆崇瓜瓞。诗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言殷之先祖,久有深智,虞、夏二代,发贞祥也。三庙之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其登歌则各为辞。太祖景皇帝,迹肇沮、漆,教渐豳、岐,胥宇之志既勤,灵台之萌始附。诗云:'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言遐远之期,惟天所命,长与福祚,流於子孙也。庙乐请奏永锡之舞。代祖元皇帝,丕承鸿绪,克绍宏猷,实启蕃昌,用集宝命。易大有:"彖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言德应天道,行不失时,刚健靡滞,文明不犯也。庙乐请奏大有之舞。高祖大武皇帝,膺期驭历,揖让受终,奄有四方,仰齐七政,介以景福,申兹多祜,式崇勿替,诞保无疆。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谓终始之道,皆能大明,故不失时,成六位也。诗有大明之篇,称文王有明德。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厚德载物,凝晖丽天。易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言坤道至静,柔顺利贞,资生庶类,皆畅达也。庙乐请奏光大之舞。"

给事中许敬宗议曰:"臣闻七庙观德,义冠於宗祀;三祖在天,式彰於严配。前圣所履,莫大於兹。锺律革音,播铿锵於享荐;羽籥成列,申蹈厉於蒸尝。爰制典司,加崇称号,循声覈实,敬阐尊名。谨备乐章,式昭彝范。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庙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请奏大阶之舞。代祖元皇帝庙乐,请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请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室别奏。"诏曰:"可。"

祭日不宜遍舞六代乐议(梁陈)

梁武帝时,太常任昉奏:"据魏王肃议,周礼,宾客皆作备乐。况天地宗庙,事之大者。周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请依王肃,祀祭郊庙备六代乐。"帝曰:"按言'大合乐'者,是使六律与五声克谐,八音与舞蹈合节耳,岂谓致鬼神祇用六代乐也。其后即言'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则晓然已明,肃则失其旨矣。推检记载,初无宗庙郊禋遍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礼祀周公於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纳夷蛮之乐於太庙,言广鲁於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备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夏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护者,护,武舞也。周监於二代,质文乃备。纳蛮夷乐者,此明功德所须,盖止施禘祭,不及四时也。今四时之祭而不遍舞者何?夫祭尚於敬,不欲使乐繁礼缛。故季氏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彼义反)倚(乙利反)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焉,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儒者知子颓宴享犹舞六代,不知有司跛倚,不敬已大。若依肃议,用六代乐者,郊堂既有迎神之乐,又登歌各颂功德,遍以六律,继以出入,方待乐终,然后罢祭者,此则乖仲尼韪晏朝之旨。若三献礼毕,即便卒事,则无劳於遍舞也。"

陈武帝欲设备乐,有司议以梁武帝议为非。时硕学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并即注同。祠部侍郎姚察乃博引经籍,独违群议,据梁乐为是。当时惊骇,莫不惭服。

舞佾议(宋)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义康於东府正会,依旧给伎。总章工冯大列:"相承给诸王伎十四种,其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博士傅崇议以为:"未详此人数所由。唯杜氏注左传佾舞云,诸侯六六三十六人,以为非也。夫舞者所以节八音也,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乐必以八人为列,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两者,减其二列耳。杜以为一列又减二人,至士止馀四人,岂复成乐?按服虔注左传云:'天子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其议甚允。今诸王不复舞佾,其总章舞伎,即古之女乐也。殿庭八八,诸王则应六八。春秋、郑伯纳晋悼公女乐二八,晋以一八赐魏绛,此乐以八人为列之证也。若如议者,唯天子有八,则郑应纳晋二六,晋应赐绛一六也。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级,莫不以两。未有诸侯既降二列,又一列辄减二人,近降太半,非唯八音不具,於两义亦乖。"

宗庙迎送神乐议(宋梁)

沈约宋书曰:"东晋及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近议者或云庙以居神,恒如在也,不应有迎送之事,意以为并乖其衷。立庙居灵,四时致享,以申孝思之情。夫神升降无常,何必恒安故处?故祭义云'乐以迎来,哀以送往'。郑注云:'迎来而乐,乐亲之来;送往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尚书曰:'祖考来格。'汉书安世房中歌曰:'神来宴娭。'诗云'三后在天',又云'神保遹归',注曰归於天也。此盖言神有去来,则宜有送迎明矣。即周肆夏之名,备迎送之乐。古以尸象神,故仪礼有迎尸送尸。今近代虽无尸,岂可无迎送之礼?又傅玄有迎神送神歌辞,明江左不迎,非旧典也。"

梁有司议曰:"汉礼乐志云:'太祝迎神於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宋孝建则奏肆夏,元徽则奏昭夏。魏晋无文。齐则因宋。按周礼:'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二者尸、牲所奏,本无迎送之义。郊特牲曰:'殷以乐降神,周以鬯降神。'殷尚质,据天而起,先声乐乃灌地;周尚文,据地而生,先灌地乃击乐。以殷而言,止施郊坛。清庙严閟,此唯灵宅,主安於龛,神若是依。既无出入,何事迎送?歌阳而迎,弥非降神之敬。儒者云,周祀,尸出入,奏肆夏;今无复尸,即以迎神。尸非神,神非尸,回此迎神,失之已远。宗庙则应省迎送乐。"武帝制曰:"礼云:'祭之日,乐与哀半。乐以迎来,哀以送往。'尚书有'高宗肜日'之文,诗著丝衣'绎宾尸'之作。故儒者说:'言今日之祭,明日又祭。殷曰肜,周以为绎。'肜绎之祭,在乎门傍,名以为祊,此岂不以神灵不测,於此庶或遇之?殷人求阳,周人求阴。今既绝灌地之礼,宜在求阳之义。尸非神,神非尸,今可得言主非神,神非主。以不若尔,主虽安於龛室,神则无所不之。送迎之乐弥会,阴阳不测之理。前儒之议,如似可安,今随人所用。"

散斋不废乐议(后汉)

后汉仲长统论散斋可宴乐。御史大夫郗虑奏改国家斋日从古制,诸祭祀皆十日,致斋七日,散斋三日。致斋、散斋之日内,有嘉庆之事,或言可贺会宴乐,或言不可。尚书令荀彧与台郎董遇议曰:"礼志云:'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音姬。)又云:'君致斋於外,夫人致斋於内。'散斋则是事之渐。然则散斋未绝外内与宴乐之事也。今一岁之内,大小祭祀,斋将三百日,如此,无复用乐之时。古今之制,当各从所宜。若外张多日,而内实犯礼,乃所以废斋也。散斋宜从得会宴乐。"

临轩拜三公奏乐议(晋)

晋博士张放议,临轩遣使应作乐。放引:"泰始间,皇太子冠,太子进而乐作,位定而乐止。王者、诸侯,尊卑虽殊,至於礼秩,或有同者。冠之与拜,俱为嘉礼,是以准昔仪注,谓宜作乐。今符云:'至尊受太子拜时,无钟磬之乐也。'又按泰始三年,有司奏:'皇太子明膺休命,光启嘉祚,宜依汉魏故事大会。'武帝诏曰:'情怀哀惨,每岁正会,以四方集,故不从心耳,此日可不会。'循如前典,无不应会。但时有险夷,故礼异耳,非谓斯时不应会也。"太常蔡谟等言:"拜三公应有乐,宿设悬於殿庭。今门下云,非祭享则无乐。按冠礼有乐。传曰:'国卿,君之贰也。'是以命使之日,御亲临轩,百僚陪位,此即敬事之意也。古者,天王飨下国之使,命将帅,遣使臣,皆有乐。故诗叙曰:'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皆作乐而歌之。今命大使,拜辅相,比於下国之臣,轻重殊矣。轻诚有之,重亦宜然。博士考古,以事义相准,故谓临轩遣使,宜有金石之乐。至於随时之宜,或乐制未备,非守礼之官所裁。"诏曰:"三公鼎司,皇帝有拜兴之礼,何以不设乐?又正位南面,何以不服冕?"尚书顾和又言:"临轩拜三公不应有乐,礼无其文。按卫宏所撰汉仪,拜丞相亦无乐。古之燕飨有乐者,以畅宾之欢耳。今拜三公,事毕於庭阶,礼成於拜立,欢宴未交,无庸於乐。"

三朝行礼乐失制议(晋)

晋司律中郎将陈颀云:昔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驺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实异。唯因夔鹿鸣,全不改易也。魏代正朝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后又改三篇,第一曰於赫篇,咏武帝,声节与古鹿鸣同;第二曰巍巍篇,咏文帝,用左延年所改驺虞声;第三曰洋洋篇,咏明帝,亦用延年所改文王声;第四复用鹿鸣。鹿鸣之声重用,而除古伐檀。及晋初,食举亦用鹿鸣。按左传:"穆叔如晋,晋侯享之,工歌鹿鸣之三,三拜。'鹿鸣,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毛诗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也。"诗、传并无行礼。又叔孙通所制汉仪,复无别行礼事。荀氏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诗鹿鸣以为乐章。又鹿鸣以宴嘉宾,无取於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荀勖乃除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宗之义。食举乐歌诗十二篇。三元肇发,群后奉璧,趋步拜起,莫非行礼,岂容别设一乐谓之行礼邪?荀讥鹿鸣之失,似悟昔谬,还制四篇,复袭前轨。

三朝上寿有乐议

礼记但有献酬,无上寿文。唯诗雅云:"武拜稽首,天子万寿。"豳风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虽非灼然明文,要是仿彿其事。古者诗工皆歌之,故可得而言也。汉兴,叔孙通定礼仪。七年,长乐宫成,诸侯朝,礼毕,复置法酒,侍坐殿上皆伏,以尊卑次起上寿。汉故事"上寿四会曲",注言"但有钟鼓,而无歌诗"。魏初作四会,有琴筑,但无诗。雅乐郎郭琼云:"明帝青龙二年,以长笛食举第十二古大置酒曲代四会,又易古诗名曰羽觞,行用为上寿曲,施用最在前,鹿鸣以下十二曲名食举乐,而四会之曲遂废。"汉故事、邓、吴及琼等食举之曲,与时增损。张华上雅乐诗表云:"魏上寿、食举诗及汉氏所施用,其文句长短不齐,皆未合於古雅。"汉故事则云"上寿四会曲",华亦言有歌辞,其注当是阙文。晋代歌诗,傅玄述具存。

三朝不宜奏登歌议

礼记燕居:"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以相示。"郊特牲云:"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明堂位云:"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太师职云:"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小师职云:"大祭祀,登歌击拊。"尚书大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琴练弦达越,大瑟朱弦达越,以韦为鼓,竽瑟之声乱人声。清庙升歌,先人功烈德深也。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深,苟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故书曰:'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此之谓也。"按:登歌各颂祖宗之功烈,去钟彻竽,以明至德。所以传云:"其歌呼也,曰'於穆清庙'。於者,叹之也。穆者,敬之也。清者,欲其在位者遍闻之也。"检以经记,悉施郊庙耳,非元日所宜奏也。若三朝大庆,百辟具陈,升工席殿,以歌祖宗,君臣相对,便应涕泪,岂可献酬举爵以申欢宴邪?若改辞易旨,苟会一时,则非古人登歌之义。

彻食宜有乐议

周官云:"王大食,三侑,皆令钟鼓。"汉蔡邕云:"王者食举以乐。今但有食举乐,食毕则无乐。按膳夫职'以乐侑食',礼记云:'客出,以雍彻,以振羽。'论语云:'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如此,则彻食应有乐,不容同用食举也。"

巴渝舞杂武舞议(魏宋)

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巴渝舞曰昭武。至明帝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晋又改魏昭武曰宣武舞,羽籥舞曰宣文舞。武帝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乃停宣武、宣文二舞,而同用荀勖所使郭琼、宋识等所造正德、大豫二舞。

宋武帝永初元年,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建武二年,有司奏:"宋承晋氏郊庙之乐,未有名称,直号前舞、后舞、有乖古制。"於是改前舞为凯容,谓之文舞;后舞为宣烈,谓之武舞。何承天三代乐序云:"正德、大豫二舞,盖出於二容乐,然则其声节有古之遗音焉。"晋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舞,初不言因革昭业等两舞,承天空误二容,竟自无据。按正德、大豫二舞,即出宣武、宣文、魏大武三舞也。何以知之?宣武,魏昭武舞也;宣文,魏文始舞也。魏改巴渝为昭武,五行曰大武。今凯容舞则执籥翟,此即魏文始舞也。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汉巴渝舞也;干戚,周武舞也。宋代止革其辞与名,不变其舞。舞相传习,至今不改。琼、识所造,正是杂用二舞,以为大豫耳。夷蛮之乐,虽陈宗庙,不应杂以周舞也,遂皆称雅正,以为盛德。历代景行,所差实远。

皇后乐议(魏隋)

魏文帝黄初二年,侍中缪袭奏曰:"文昭皇后四悬之乐,当铭显其均奏次第,依太祖之名,号曰昭庙之具乐。"尚书奏曰:"礼,妇人继夫之爵,同牢配食者,乐不异文。昭皇后今虽别庙,至於宫悬乐器音均,宜如袭议。"奏可。

隋牛弘修皇后房内之乐。据毛苌、侯苞、孙毓故事,皆有钟磬,而王肃之意,乃言不可。又陈统云:"妇人无外事,而阴尚柔,以静为体,不宜用金石。"弘等采肃、统言,以取正焉。炀帝大业元年,秘书监柳顾言增房中乐,益其钟磬,奏曰:"房内乐者,主为王后弦歌讽诵,以事君子。文王之风,由近及远,乐以感人,须存雅正。既不设钟鼓,义无四悬,何以取正於妇道也。磬师职云:'燕乐之钟磬。'郑玄曰:'燕乐,房中乐也。'以此而论,房中之乐,非独弦歌,必有钟磬也。请以歌磬、歌钟,各设二虡,土革丝竹并副之。女伎肄习,朝燕则用之。"诏曰:"可。"

东宫宴会奏金石轩悬及女乐等议(梁大唐)

梁武帝天监六年,东宫新成,皇太子出宫后,於崇正殿宴会。兼殿中郎司马褧(口迥反)议谓:"既於崇正殿宴会,太子临座,其事重,宜依礼会奏金石轩悬之乐。"旧东宫元会仪注,宫臣先入,入时无乐,至上宫客入,方奏乐。天监中,掌宾礼贺玚议:"按礼,宾入而悬兴,示易以敬也。和易以敬,宫人皆然,谓不应有异。愚以宫臣始入,便应奏乐。"制曰:"宜。"玚又议:"上宫元会,奏大壮武舞、大观文舞。旧东宫仪注既不奏,问乐府有,恐是旧仪注阙。"制曰:"学者今止云应犹未见,其仪更可议。"议曰:"按礼记云:'天子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其治人劳者,舞行缀远;其治人逸者,舞行缀短。观其舞,知其德。'以此而求,诸侯舞时,王之乐可知也。况皇储养德春宫,式瞻攸属,谓宜备二舞,以宣文武之德焉。"制曰:"依议。"玚又议:"上宫元会始作乐,先奏相和五引。今未审东宫元会同不?"制曰:"宜同。"

大唐先天元年正月,皇太子令宫臣就率更寺阅女乐。太子舍人贾曾谏曰:"臣闻作乐崇德,以感人神。韶夏有容,咸英有节,妇人媟黩,无厕其间。昔鲁用孔子,几致於霸,齐人惧之,馈以女乐,鲁君既受,孔子遂行。戎有由余,兵强国富,秦人反间,遗之女妓,戎王耽悦,由余乃奔。斯则大圣名贤,嫉之已久矣。良以妇人为乐,必务冶容,哇姣动心,蛊惑丧志。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殿下监抚馀闲,宴私多適,后庭妓乐,古或有之;至於所司教习,章示群僚,慢妓淫声,实亏睿化。伏愿并令禁断。"

皇帝幸东宫鼓吹作议(晋)

晋武帝时,仪昔关皇太子:"某月某日纳妃,依礼,旧不作乐。未审至尊明幸东宫,应作鼓吹与不?"舆曹郎虞龢议谓:"舆驾度宫,虽为婚行,迹实游情求治,作鼓吹非嫌。"

国哀废乐议

○遏密不设悬议(晋大唐)

晋有司下太常曰:"朝廷遏密则素会"。时云"应悬而不乐"。博士孔恢议曰:"素会宜都去悬。设乐为作,不作则不宜悬也。孟献子悬,自是应作而不作耳,故夫子曰'加於人一等',非为不应作而应悬也。国讳尚近,谓金石不可陈於庭也。"於时不从恢议,正朝自悬而不作。

大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位,诏宜以来年正月二日受朝,其乐悬及享群臣并停。永徽元年正月,有司言:"依礼,享祀郊庙并奏宫悬。比停教习,恐致废忘。伏寻故实,汉魏祗祔之后,庶事如旧。国之大礼,祠典为先。今既逾年,理宜从吉。若不肄习,实虑不调,诚敬有亏,致招罪责。"并从之。

大历十四年十二月,礼仪使、吏部尚书颜真卿奏:"谨按周礼大司乐职云:'诸侯薨,令去乐。大臣死,令弛乐。'郑注云:'去,谓释下也。'是知哀轻者释,哀重者藏。又晋元后秋崩,武帝咸宁元年飨万国,不设乐。晋博士孔恢议,朝廷遏密,悬而不乐。恢以为:'宜都去悬。设乐为作,不作则不宜悬。国哀尚近,谓金石不可陈於庭。'伏请三年未毕,朝会都不设悬。如有大臣薨殁,则量事轻重,悬而不作。"敕付所司。

○大丧而弟嗣位未三年废乐议(晋)

晋怀帝永嘉元年冬,惠帝三年制未终。司徒左长史江统议,二年正会不宜作乐,以为:"自古帝王相承,虽生及有异,而受重同礼。礼,王侯尊殊,得臣诸父兄弟。故以僖嗣闵,左氏谓之逆祀。虽代变时殊,质文不同,至於受重尊祖敬宗,其义一也。书称遏密谅闇之事,或以縗麻卒礼,或以心丧终制。故周景王有后嫡子之丧,既葬,除服而宴乐,叔向曰'王宴乐已早'。二年正会,不宜作乐。"

○大丧在寇梓宫未返废乐议(晋)

晋愍帝建兴元年十二月,元帝时为丞相,在建业。主簿熊远议以:"怀帝梓宫未返,正会不宜作乐。谨按尚书,尧崩,四海遏密八音。礼,凶年,天子彻乐减膳。孝怀皇帝崩於虏廷,梓宫未返,人神同忿,兆庶怨嗟。公与国同体,忧容未歇。如矜黎庶涂炭之困,以废欢悦伎乐之事,谓宜设馔,以赐群下而已。"

大将军王敦时,南阁祭酒范坚白事云:"伏见每宴会,众乐备奏,倡伎兼作,愚浅多蔽,窃有未安。今国耻未雪,梓宫幽遐,不应备乐。"敦使州府博议。参军周武议云:"礼古今不同,谓宜取则於朝廷。"敦从之。

○皇后崩服未终废乐议(晋)

晋符问:"章皇后虽哀限未终,后主已入庙,当作乐不?"博士徐虔议引:"周景王有后嫡子之丧,既葬,除服,而晏乐,叔向犹讥之。今宜不悬。"虔又引:"周礼'有忧则弛悬'。今天子蒙尘,摄主不宜作乐。但先人血祀不可废耳。鲁庄公主已入庙,闵公二年吉禘,犹曰'未可以吉',是不系於入庙也。谓不宜设乐。"

○太后父丧废乐议(晋)

晋征北将军褚裒薨,(皇太后之父。)未葬,太后居丧。符问:"皇帝元会,当作乐不?"尚书王彪之议:"今若钟悬鼓吹皆可以作者,其馀羽毛丝竹,奚为废之?窃所未喻。元皇后秋崩,武帝咸宁元年飨万国,设乐;恭皇后夏崩,成帝咸康八年飨万国,不尽彻乐。未详二帝故事,孰得孰失?且恭皇后崩,垂向周月,朝行权制,六宫焕然,故以即吉经时,虽尊於万国,然於帝为卑,不尽彻乐之诏,或指在於斯也。纵令咸康末不尽彻乐以为合礼,亦非所以证今明喻也。礼云:'母有丧声闻焉,则不举乐。'夫人之事亲尊,自王者达於庶人,不以贵贱异礼也。皇太后始居至哀,縗服在躬,号哭无时,鼓钟歌箫之音,实闻於内殿,非礼所谓'不举乐'之说。今所欲存者轻,所为废者重,略轻崇重,附礼合情,敦於体训,於是乎在。意如前议,谓应设鼓悬钟而不作。"

○皇后母丧废乐议(晋)

晋时,广昌乡君丧,御史中丞熊远表宜废小会。远言:"被符,冬至后小会。广昌乡君丧殡日浅。礼,大夫死,废一时之祭。祭犹可废,况馀事乎?冬至唯宜群下奉贺而已,未宜便小会。"有诏,以远表示太常贺循,曰:"咸宁二年武皇帝故事,三朝发哀,逾月举乐;一朝发哀,三日不举乐。今旧事明文,卿详疑处答。"循言:"臣按礼杂记,'君於卿大夫,比卒哭不举乐'。今虽降而无服,三月之内,犹锡縗以居,不接吉事,如远所启。咸宁诏书虽不合古义,然随时立宜,已为定制,诚非群下所得诮论。"

○公主丧废乐议(晋)

晋穆帝升平元年,冬至节小会。庐陵公主未葬,符问应作乐不?博士荀讷、曹耽等言:"君於卿大夫,比卒哭不举乐。公主加有骨肉之亲,宜阙乐。"太常王彪之引晋武帝诏应作乐:"按武皇诏,三朝举哀者,三旬乃举乐;其一朝举哀者,三日则举乐。泰始十年春,长乐长公主薨,太康七年秋,扶风武王薨,武皇并举哀三日而已。中兴以来,更参论不改此制。今小会宜作乐。"

○太子所生丧废乐议(晋)

晋惠帝永宁元年冬,愍怀太子母丧,三年制未终。大司马府参军江统议,二年正会,不宜举乐。引"春秋传曰'母以子贵'。而儒者谓传重非嫡,服同众子。经无明据,於义为短。今愍怀太子正位东宫,继体承业,监国尝膳,既处其重,无缘复议其轻制也。二年正会,不宜举乐"。

○大臣丧废乐议(周晋)

礼记檀弓曰:"智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蕢自外来,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智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举乐。大臣丧重於疾日。)

晋贺循议曰:"上车骑大将军未葬表,不应作鼓吹。鼓吹之兴,虽本为军之凯乐,有金革之音,於宫庭发明大节,以此为盛,与乐实同。按礼,於贵臣,比卒哭不举乐。今车骑未葬,不宜作也。"

○忌月不废乐议(晋唐)

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月是康帝忌月,於时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语。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

大唐武太后天册万岁二年,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平契丹凯旋,欲以十二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军将入城,例有军乐。今既属先帝忌月,请备而不奏。"鸾台侍郎王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等。臣谓振作,於事无嫌。"从之。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附录一 附录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